我的位置: 经济 > 上海老字号 > 文章详情
睡在我上铺的姐妹和她魂牵梦萦的高桥松饼……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章迪思 2016-03-22 11:00
摘要:在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的各类酥饼(上海人最熟悉的大概是苏式月饼)中,高桥松饼并不算最特别的。可是,在过去不讲究“舌尖上的乡愁”、也没人鼓吹所谓手工制作“匠心”的年代,那用方形纸盒包装、上下两层一共18个装、每个上面敲个红印章的豆沙馅高桥松饼,在土生土长的浦东本地人心目中,始终是难忘的味觉记忆。

念中学的时候,睡在我上铺的姐妹是浦东高桥人,她曾经靠一篇《我爱高桥松饼》的作文一战成名,由此免试进了这所市重点。

 

高桥松饼,对于大多数上海人而言或许不算陌生,其实不管是外形、馅料还是口感,在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的各类酥饼(上海人最熟悉的大概是苏式月饼)中,高桥松饼并不算最特别的。可是,在过去不讲究“舌尖上的乡愁”、也没人鼓吹所谓手工制作“匠心”的年代,那用方形纸盒包装、上下两层一共18个装、每个上面敲个红印章的豆沙馅高桥松饼,在土生土长的浦东本地人心目中,始终是难忘的味觉记忆。

 

从补贴家用到驰名上海  

 

高桥松饼的前身是上世纪初,高桥一带农村常做的千层酥饼。光绪年间,高桥镇北街赵家原是书香门第,到了赵小其一代,已经家道中落,赵小其的妻子为聊补衣食之需,就做了些松饼出售。赵妻心灵手巧,在松饼的基础上再精细加工,将原来的植物油酥改用熟猪油,熟猪油系用板油文火熬成,面粉也选用上等白精粉,饼馅的豆沙须煮烂后用纱布袋去壳,加精白糖拌合,再加入小粒核桃肉。如此制作的松饼外形美观,饼色洁白、皮薄馅多,饼皮有十余层、层层薄如蝉翼,色、香、味俱佳,渐渐近悦远来,求尝者日众。赵妻一个人来不及做就请来邻里帮忙。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了配料、和面、烘焙等操作流程,后来就有人自立门户,独立经营,陆续有5、6家自作自销的家庭作坊,由此高桥松饼的市场也有了规模效应。

高桥有个商人叫张锦章,他看到松饼销路不错,于1932年在高桥西街创办高桥食品公司,专卖松饼、松糕。他还为松饼松糕配了便于携带的锦盒,使它成为一种现代意义的商品。此时的上海已经是远东最大的城市,在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共同推进下,城市化进程迅猛,高桥海滨浴场的建成也让高桥成为当时名流云集之地。为扩大经营,除原西街总店外,还在北街,东街,海滨及上海市区开设分店。张锦章还申请到一门公用电话,也是高桥第一部电话,从此,高桥松饼开始广为上海市民所知,鼎盛时期,制作松饼的作坊达18家之多,每月的销量超过1000万只,相当于现在高桥松饼一年的销量。

 

解放后,高桥镇经营松饼的店家有十多家,其中以周正记、高桥食品公司、王泰和、瞿永泰的经营规模最大,名气最响。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高桥食品厂成立,成为生产松饼的主力厂家。1983年,高桥松饼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2007年高桥松饼制作技艺列入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情怀”与“发展”之间的两难

 

在高桥松饼诞生百余年后的今天,“手工制作”、“home-made”之类的标签,一夜之间成为了所有高大上精致食品的必备元素。而颇耐人寻味的是,在高桥食品厂于几年前关闭之后,高桥松饼的制作,重新恢复到解放前几个家庭作坊自产自销的状态。可是,和一般人对于“纯手工制作”的美好联想不同,具体到一项名优食品的传承和发扬,当下的境况与其说象征着某种返璞归真的情怀,不如说,更多的是处处受到制约的掣肘。

与鼎盛时期相比,现在的高桥松饼面临各类中西式糕点的挑战,不扩大销路,就没法把百年老字号做大做强。但是,要把松饼放到市中心的高档食品店去卖,别的不说,松饼酥脆的外层,根本经不起长途运输,“破相”在所难免。

 

其次是包装优化问题。一方面,现代人对于健康饮食的要求、以及家庭微型化的趋势,都使得一盒18只装的体量愈发显得不合时宜——甜腻的松饼,三口之家恐怕没有三五天根本吃不完;另一方面,几十年不变的纸盒,也确实到了该换一换的时候了。

 

据高桥镇负责非遗项目的有关人士透露,他们曾经在去年召集几大松饼制作业主开会,试图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在政府的必要支持下,对松饼的原料、工艺、包装等进行全面提升,以统一的品牌名开拓市场。可无奈的是,各私营业主的心并不齐,有的满足于眼下的小富即安、薄利多销,有的则担心自家的独门秘方就此外传,于是计划中的行业协会始终处于搁置状态。

 

作为正宗“浦东土著”,这些年来我也很少吃高桥松饼了,在琳琅满目的零食糕点选择面前,几乎已经想不起这一口小时候熟悉的甜糯记忆。文艺青年们总喜欢用“生活在别处”来形容对于远方的向往,其实,具体到一方传统美食,也是类似。

 

很多时候,我们情愿在七拐八弯的弄堂尽头,或是夜半小马路边,忍受店主的怠慢和无休无止的排队,尝一口所谓“妈妈做的菜的味道”;抑或者在千里之外的法国南部乡间,为吃到民宿主人亲自烘焙的面包而欢喜雀跃;甚至,我们也会因为一个故事、一种情怀,欣然为遥远山区农民伯伯种出来的橙子买单……却独独忘记,就在身边,就有这样一种传承百年的手工制作美食,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拯救。

 

(题图来源:网络  编辑邮箱:wu-che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