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时期,高中的“科技教育”应如何诠释与落实?
2023年3月8日下午,上海市徐汇区南洋中学以百年的科技教育工作发展为脉络,在学校举行了以“守正创新迎挑战 融合发展向未来”为主题的科技工作展示活动,作为徐汇区第四期李文萱名校长工作室学员展示的南洋专场,学校在这次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南洋中学在“双新”视域下科技教育特色再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生物+地理=?一堂探究“水稻培育与种植”的课给了答案
“
两位同学你们好,周老师和潘老师的这个选修课,已经上了一段时间了,给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上完今天这节课,你们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这是活动现场,在一节聚焦“水稻培育与种植”的跨学科课展示结束时,主持人抛给现场学生的问题。
作为活动一开场的呈现,当天,南洋中学以一堂“生物+地理”的跨学科单元课的课堂切片,诠释了学校在培育学生科技素养上的缩影。
关于“选田试种”,探究当地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并有理有据地解释原因,两位教师在课堂上这样进行了推进和引导:
(1)课前自主探究: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利用现状如何?
(2)探究中:资料阅读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吗?还需要其他补充信息吗?
(3)探究成果交流:你们组的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证据支撑?其他小组评价。
关于“实验选种”,根据实验素材探究宁夏引黄灌区最适推广的水稻品种,小组合作撰写实验方案,两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协作:
(1)探究前:如何才能筛选出宁夏引黄灌区最适推广的水稻品种?
(2)探究中:观察和评价水稻品种是否适合推广种植的指标是什么?
(3)探究成果交流:每组的实验方案是什么?其他小组是否认同或者能否补充指出该方案的优势或者局限?
通过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调用知识储备并收集查阅资料,运用图文证据支撑小组提出的观点,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合作、勇于创新,逐步增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南洋中学很多的课程进行的尝试。
回到主持人给学生的两个问题,现场学生给了这样的答案:
“在这门课中,我们的目标是根据老师提供的任务,去完成任务,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这程中,我和我的同学们经历了讨论、查找资料、实验和论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并不短,但是,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不是吗?科学研究也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
“我们学习这门课,本意是了解学术上的知识,但在过程中,我更多地关注到了粮食产量、食品安全问题等社会问题,它让我更深刻地去思考我所处的这个真实的社会,它正在发生什么,我以后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做什么贡献。”
探究力+实证力=?科技素养培育的南洋答案
实证力与探究力,是当天活动现场出现得最多的高频词。
活动现场,参与执教的两位教师、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陆赵华与学校副校长李瑾共同展开了一场圆桌沙龙。从教师、课程、评价等角度,介绍了学校在实施科技教育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聚焦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科技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比如:
聚焦学科内的融合创新,研发人文社科类与特色实验系列课程,关注实验论证类的探究实证力;
充分利用“区域科普基地”,打造特色“进馆”系列课程;
与高校联动,挂牌“同济·南洋创新实验室”,开设南洋结构工程课程等……
李瑾介绍,南洋中学开设的这些课程,并非仅仅只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它指向学生科学素养中的“探究力”与“实证力”的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学校特色品牌的深化。
她说,科学研究是提出假想,接受同行批判、质疑、更迭,达成共识的过程,但在这过程中,“实证”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学校通过将“科学论证”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促使形成师生之间知识权威的平等性和对话过程;通过对探究力、实证力的评价量规,让学生能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科学探究。
在论坛上,陆主任详细介绍了学校科技教育的课程图谱,并为大家展示了南洋“知行课程”的框架。实际上,在探索新的教学范式的过程中,学校打造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跨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案例,而融合创新选修课“我国水稻培育与种植”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这样的课堂,也得到了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纪明泽的认可。他指出这样的课堂是聚焦重点、目标清晰的,打破了学科壁垒,打通了课内刷题、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的通道,真正促进了学生“探究力”与“实证力”的培养,从“水稻种植”到“国际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做题、做事、做人的融合。
守正+创新=?一条深化“科技教育”的百年探索之路
对于南洋中学而言,“科技教育”是学校百年来始终不变的追求。
据了解,学校的科技教育缘起“科教救国”的历史背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得以在“科教兴国”的时代中发展并形成学校的教育品牌。
127年来,南洋科技教育历经由特级名师领衔的“实验教学、设境导学”1.0时代,打造校园“大实验室”环境、探索实践的2.0时代,到如今正式迈入聚焦科学素养培育、全面融合创新的3.0时代。
“进入新时期,学校在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以及育人方式变革背景下如何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是学校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圣春看来,科技教育的“融合创新”既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也是一种实践性方式。
因此,学校在“十四五”阶段提出了“融合创新”的发展思路,南洋科技教育的融合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构建科技教育课程体系——立足点
转型科技教育教学范式——着力点
拓展科技教育资源图谱——增长点
探索科技教育素养评价——突破点
王校长认为,“融合创新”的发展思路,聚焦学生科学素养中的“探究力和实证力”的培养,有助于全面落实育人目标,推进学校科技教育特色深化的实践和探索。
对于这条科技之路如何继续深化,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也提出了四点建议:
1. 整合校外科技资源,创造更好的“科学教育”环境;
2. 重视阅读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3. 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科学素养:
4. 进一步深化落实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真实变化。
“希望学校能够继续突出政治引领,不忘初心担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攻坚破难促改革;坚持守正创新,敢为先锋谋发展,思考学校新发展的智慧和策略,不断开拓奋进、勇于创新,奋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答卷!”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姚黎红书记寄语。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