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看不清
忘记密码?
模糊搜索
作者搜索
标题搜索
正文搜索
摘要搜索
登录
注册
首页
政情
观见
伴公汀
@康平路
上海一周
直通200号
港澳台
法治
时评
韩正一周
十二公民
反腐记
军事前哨
北京来信
财经
市场解码
财经连线
公共空间
产业观察
金融区块链
创客驿站
上海老字号
区情
区势微头条
前沿风
浦江眼
上海屋檐下
郊野笔记
城事
微观上海
教育在线
医声医事
运动+
创新之城
任我行
海上医聊
海外惊奇
中产话题
文化
海上记忆
文化观澜
文艺清单
朝花时文
徐芳访谈
上书房
非虚构
着调青年
天下
世界观
舆情
原点
上观访谈
思想汇
上观学习
华东局
纵深
互联网观察
时政纵览
互动
上海辟谣平台
民情12345
公务员论坛
灯下漫笔
活动
论坛
公益
扫描新街镇
迪士尼朋友圈
企示录
一起来
读者俱乐部
微信排行榜
视觉
大视界
见识录
图数图说
艺术范
专题
直播
电子报
解放日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上海日报
新闻晨报
申江服务导报
新民晚报社区版
上海法治报
社区晨报
东方体育日报
文学报
浦东时报
新民周刊
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海上记忆
【海上记忆】王汝刚,南京东路流着泪走两遍
2008年5月,奥运火炬传递到上海。传递当天,火炬手王汝刚按照安排,到南京东路上等待上一棒火炬手跑来。就在王汝刚接到火炬跑起来的一瞬,他忽然意识到,这段路——从朵云轩到张小泉刀剪店,正是1969年他站在卡车上,醒悟自己要离开上海的地点。从小到大,王汝刚到过南京东路无数次,但时隔近40年,这两次经过南京东路的经历里,蕴藏了种种人生意味。
作者:沈轶伦 2019-02-15 11:16:26
(5)
(0)
【海上记忆】旧时民俗,上海人如何过新年
曈曈旭日上红墙,多少佳人理晓妆。戚畹招邀浑不应,大家争赴喜神方。
作者:薛理勇 2019-02-11 11:53:28
(2)
(0)
【海上记忆】物质匮乏年代,那一只夹了煤灰的汤圆
不知道娘舅知道后是否打过阿三,只晓得舅姆家那年春节没吃上汤圆。为了不让躺在床上的宁波老外婆知道,舅姆厚着脸向邻居借了一些糯米粉,大年初一早上,仍让老宁波外婆吃上了猪油汤圆。但煤灰汤圆的传闻,却在弄堂里传开了,弄得阿三整个年过得灰头土脸的。
作者:任炽越 2019-02-03 14:48:39
(2)
(0)
【海上记忆】凭票年代,我们这样准备年夜饭
那些年准备年夜饭,家家户户都在灶披间里忙碌着。你家做蛋饺,他家做蒸糕;你家做汤团馅,他家做馄饨馅。腊月二十三四后,每幢楼里最热闹的地方就数灶披间了,年味也是最浓的地方。
作者:龙钢 2019-02-02 14:47:35
(103)
(0)
【海上记忆】在崇明挖河,四十年前的冬天,知青一揪一揪洒下的汗水
那天,当铲到蛇时,一时还难以辨认,正在旁边的一位崇明老乡看了,立马叫了起来:“蛇”。笔者听到这一叫,吓得扔了铁揪就跑,跑得远远的,看其他人“处理”了,再被老乡叫回去。此后,笔者铁揪每一次铲下去,都吓得要死,生怕又铲到蛇。就这样胆战心惊地挖了三个多月的河。等到春暖花开的1979年的三月底,笔者所在的那一段南北横引河终于挖好了,由于当时还没有通船,河中水清澈见底
作者:龙钢 2019-01-26 10:55:14
(42)
(0)
【海上记忆】公平路码头上的小扁担
20世纪60年代,公平路码头的西部改建为客运码头,停靠上海至青岛、大连、温州等线客货班轮。此地的老居民记得,走过公平路,经常能看到码头上工人作业时的繁忙景象,船舶的鸣笛声隔了几条马路都能听到。那时,南来北往的客货运轮船,每天都会迎来送往各地旅客,装卸各类货物。也就是在1960年,杨怀远复员来到公平路码头,进入上海海运局去海轮上工作。
作者:沈轶伦 2019-01-25 12:02:24
(1)
(0)
【海上记忆】在大沽路永庆坊,时光倒流
大沽路506弄永庆坊,是一片建于1925年的旧式里弄。有楼房89幢,砖木二层结构,建筑面积8994平方米。从小带孙未的姨婆,和孙未一起住进了一幢石库门的底楼。从设施较为现代的公房,一下子住到石库门,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和一个年迈的老人朝夕相处,也加深了孙未的这种印象。
作者:沈轶伦 2019-01-23 14:19:06
(1)
(0)
【海上记忆】知否知否,浦东有一条运河!
但有一条河道却纵贯浦东大地,“鹤立”于众多河道之中,这就是浦东运河。
作者:陈志强 2019-01-23 12:14:45
(0)
(0)
【海上记忆】新场、大团、六灶、盐仓……这些地名记录了浦东煮盐的历史
时至今日,一些与盐业生产有关的机构早已消失,但还有部分盐业生产的机构及所属团、灶、路等名称转化为历史地名保存并延续下来,并成为浦东乡镇建置和行政村及自然村的名称,如新场镇、航头镇、大团镇、六灶镇、惠南镇盐仓等。
作者:陈志强 2019-01-22 19:34:03
(4)
(0)
【海上记忆】当年!大陆第一位赴台探亲者
1988年7月份,许松林在美国的弟弟在通话中,告诉许松林,其父亲已经病危,希望双方能在香港见面。得知消息的许松林非常着急,立即向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提出申请,想通过香港中转,去台湾见上父亲最后一面。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经审核后,当即予以了批准。然由于台湾当局不允许许松林入台,许松林探望父亲最后一面的希望落空了,这让许松林陷入了绝望。
作者:龙钢 2019-01-22 19:25:56
(57)
(0)
【海上记忆】自学考,抱着孩子守着煤球炉的我也不肯放弃的梦
我这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一个牵着,一个抱着,妻子三班倒。我自恃年轻,白天工作,黄昏回家,料理完家务事,已经是精力有限。白天没有时间,只能夜读。好在,亭子间虽小,头顶上没有了横梁,令我大为放心。灯花闪烁,抬头看窗外,已是繁星满天,小巷寂静得没有一点儿声响。这样的时刻,这样的环境,于我,反倒感觉是一头如同在自耕田里耕田的牛,乐此不疲。
作者:陆林森 2019-01-20 15:02:39
(3)
(0)
【海上记忆】万宜坊里的邹韬奋故居:邹嘉骊的出生地,也是父亲的纪念馆
1944年7月,邹韬奋在上海医院过世。他临走前还在遗言里叮嘱:“小妹爱好文学,尤喜戏剧,曾屡劝勿再走清苦文字生涯之路,勿听,只得注意教育培养,倘有成就,聊为后继有人以自慰耳。”选择了清苦文学路的“小妹”,长大后担任出版社的校对、副编审,1985年担任上海韬奋纪念馆副馆长。她回到了出生地,并用此后一生,真正做到了邹韬奋先生的“后继有人”。
作者:沈轶伦 2019-01-15 16:48:03
(5)
(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热门文章排行
一天
一周
一月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上海品牌之都建设推广服务平台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