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凡十年·金山行”的第二站来到了朱泾镇。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如果把十年的光阴浓缩为一幅直观的画面,我们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朱泾?
十年,是一个跨越历史的维度;十年,是一段砥砺奋进的历程。
回望朱泾十年,从环境整治到环境优化,老旧小区变新,“小三园”变绿,变美后的城乡更文明更宜居;从一地盆景到全域风景,花海芳香小镇的蓝图正在实现,村民们的钱袋子接连鼓起;从人才洼地到创业热土,产业提档让“宜创”有了更多可能,让青年有了“从城返乡”的底气勇气……
岁月流淌,一个个重要时刻记录了朱泾城乡融合发展的光辉历程,也记录下了朱泾各项事业从弱到强的拔节生长。
蜕下“老县城”的标签,朱泾正在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韵新景交相辉映
东林寺、朱氏船舫、吴宅……穿越千年的古镇风韵,江南风情如诗如诉般散落在阡陌街巷,绵绵浸润,生生不息。落照湾畔,滨江步道连接起老街、村落,置身新景中远眺乡愁入画,文脉绵延,别有一番意境。十年间,朱泾“保护、更新”并举,扮靓“面子”、做实“里子”,城乡面貌与日俱新,城镇品质与乡村内涵不断提升,千年古镇涌起万千气象。
初秋时节,傍晚的金龙新街格外热闹,来这里散步、购物的市民络绎不绝。“十年前刚从城北搬来城南时还有亲戚说我‘瞎弄’,现在可就没人说咯。”谈起城镇变化,朱泾市民王阿姨从城南的巨变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十年前刚搬来时,只有一片居民楼,配套和城北不能比,近几年,不仅交通更方便了,还眼见着周边人气越来越旺,学校、菜场、体育馆陆续新建,街区商圈也变得繁华多彩,出门干啥都方便。
城南之变是朱泾城镇更新提质提速的生动缩影。十年间,朱泾镇“三纵三横”区域骨干路网体系和道路网络布局日趋完善,新建、修缮城镇道路11.5公里、滨江步道70公里,紫金大桥、金山大桥相继投入使用,金廊公路、北秀公路等区际、镇际间多条道路扩建、延伸。十年间,居住品质不断提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4.7%、37%,29个旧改小区惠及15969户居民,550户棚户区群众喜迁新居……还有不断增多的口袋公园、街角绿地,不仅改善了城镇生态环境,也极大拓展了市民的绿色活动空间,一个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生态新镇、活力新城展露新颜。
从硬基础到软实力,城镇魅力也不断刷新高度。十年间,文化旅游节、读书节、音乐节、丰收节……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展现朱泾老百姓幸福生活的有效载体。在不久前的中秋之夜,花灯如约照亮朱泾,拉开了为期1个月的文化旅游节帷幕,“非遗+文旅”再次让文化“活”了起来,让小镇“热”了起来,吸引了众多区内外市民前来观赏。
作为“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十年间,朱泾镇在积极保护修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活化利用,眼下,一批“一居一品”“一校一品”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社区、学校、田间地头生根发芽。未来,朱泾将从文旅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的角度抢抓项目建设,打造落照湾文化创意区、东林文化主题区、掘石港滨水活力区,不断丰富文旅融合产品及业态,提升古镇生活的品质和韵味。
非凡十年,千家万户的“小幸福”开花结果,民生成为朱泾最温暖的底色。立足金山北部地区生活服务中心功能定位,朱泾镇将继续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抢抓全区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镇建设的契机,紧扣“回归水乡、回归人本、回归邻里、回归体验”的发展愿景,构建好“一片四带两区六心”的远景蓝图,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百姓,绘就更加色彩斑斓、可圈可点的民生画卷。
改革创新势如潮涌
非凡十年,从脱贫之路走向振兴之路,从美丽乡村走向美丽经济,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朱泾的广袤土地上落地开花,广结硕果。
这十年,对于朱泾镇待泾村的村民来说,幸福开始于“花开了”。这个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庄”,曾经因为地势低洼,种粮难收,年轻人都选择外出谋生,留下的老人养鸡、养鸭、养猪成了常态。2013年,村两委下定决心重塑乡村肌理,拆除不规范养殖,进行河道整治和道路建设,实施自来水改造……随着宅前屋后变美,河道沟渠变清,成功引来“花开海上”项目的落户。
2020年,为了补齐产业链,待泾又探索土地作价入股新模式,由此,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花海芳香小镇拉开建设序幕,越来越多的村民喜获“五金”。如今,把老宅出租做民宿,还能住进民宿的彭巧珍老两口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不仅能在生态园里打工,还能把富余的蔬菜卖给游客,彭阿姨笑着说,“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疫情前拍摄)
这十年,对于朱泾镇新泾村的村民来说,幸福开始于“稻香了”。清晨,太阳慢慢地穿过云霞,柔柔地照在李惠林承包的百亩稻田上。刚从地里回来的李惠林洗了把脸,又要赶去羊肚菌种植基地,几年间,村里不仅创出了“稻花湾”大米品牌,还引入了多元产业,让这个开了眼界的“老农人”,增收致富的劲头更足了。“我现在边种稻米边学羊肚菌种植,等这茬稻子收了,刚好能接着种菌,一田两收,一年四季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村子美了,产业旺了,底气也足了,望向刚建成不久的观光木栈道,已经吸引了三三两两的散客看风吹稻浪,李惠林说,“我们对村里创出乡村振兴示范村有信心”。
(疫情前拍摄)
十年里,朱泾聚焦“灵雨花海 活力水城”建设,因村制宜,整合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一批“旅游+”项目亮点纷呈。经过蜕变阵痛、尝到发展红利的村民们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气神不断迸发,让朱泾的城乡融合发展成色更足,势头更好。
除了依托特色产业兴乡村,把好“西进”之舵;朱泾还优化空间战略,挥好“东优”之桨,持续提升园区产业能级。十年间,朱泾不断朝着以时尚消费、生命健康和高端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为主体,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延伸的产业体系迈进。
十年来,高新技术企业增至99家;园区“二次开发”盘活存量土地1056亩、厂房67万平方米,园区企业税收增长213%。博昂、飞域、富山入选第一批金山区重点商标保护名录;还积极培育以“宏金设备”为龙头的“基建装备”精品微园,以“鑫国食品”“福贝宠食”等企业为主体的“绿色食品”精品微园,蓄力铸造一张张园区产业新名片。
治理蝶变幸福“加码”
基层党建如何与治理、服务有效贯通?多元共治的叠加效应在哪?志愿服务如何在“云上地上”之间穿梭?自2012年试点“镇管社区”以来,朱泾镇围绕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课题不断深耕细作、大胆探索,以绣花功夫推动城乡善治,形成了鲜活有益的“朱泾经验”。
(疫情前拍摄)
随着朱泾镇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村转居”人口增加,同时,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形成了一种处于从传统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阶段的城镇化社区,出现人口结构复杂、群众诉求多样、小区管理困难等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十年间,朱泾镇党委、政府聚焦基层党建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将基层党建同基层治理结合起来,以镇管社区、党建+互联网、区域化党建、商圈党建、“六诊工作法”“三全值守”“三堂一室”等工作机制、模式为抓手,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一股劲”“一盘棋”。
(疫情前拍摄)
同时,以金山区入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区为契机,朱泾镇不断深化志愿服务基础、内涵、特色,29个居(村)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和15个志愿服务点同步升级,全镇形成“1+29+15”志愿服务三级阵地网络及“10+29+186”志愿服务三级队伍网络。
全国文明村大茫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1+2”站点综合体包括1个村级站+1个埭头点及1个远程医疗点,不仅宣传展示了乡风文明和“暖心娘家”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还协调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专家志愿者远程坐诊,每月四次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接受62公里以外的“云端”志愿诊疗,切实打通了宣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无处不在的志愿服务体系如影随形,深深感染、带动了整个社区的志愿心。目前朱泾志愿者总数达3.25万。
(疫情前拍摄)
“好人之城”熠熠生辉,“五治一体”更添动能。十年里,四届“感动朱泾”人物评选活动已表彰“好人”76名。朱泾还新增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文明村、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敬老文明号等“国字号”荣誉及25个市级文明荣誉。
十载春华秋实,镌刻非凡印记;回看不凡来路,鼓足信心之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朱泾镇将继续围绕“改革转型、城镇更新、城乡融合”的工作主线,以“活力朱泾、宜居朱泾、平安朱泾、芳香朱泾、人文朱泾、和谐朱泾”建设为目标,乘着上海推动“南北转型”、金山打响“上海湾区”城市品牌的东风,全力构筑开放合作新格局、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奋力推动镇域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撰稿丨殷洁如(朱泾镇融媒体分中心)
编辑 | 潘婷
责编 | 何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