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水务海洋 > 文章详情

探索 | 大禹与水文的渊源

转自:上海水务海洋 2021-10-20 19:25:30

大禹与水文的渊源

相传,公元前23世纪,也就是4000多年前,发生了全国规模的特大洪水。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意思是说:滔滔的洪水普遍危害人们,水势奔腾包围了山岭,淹没了丘陵,浩浩荡荡,弥漫接天。臣民百姓都在叹息,有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吗?

为此,在一位叫尧的部落首领主持下,大家推举了一位叫鲧的人, 带领人们治理洪水。鲧“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堵塞围截河水)的方法干了9年,没有把洪水治住。

后来尧死了,舜当了老大,舜决定让鲧的儿子禹接着干,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大禹。

大禹召集部落有治水经验的人,召开会议集思广益,总结了一条“水性就下”的规律,意为水往低处流。大禹想,顺着水流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不就有可能成功了么?

现在看来,这是当时古人摸索出的水文规律,而大禹召开的会议,或许是最早的一次“水文分析会”,谁也没有想到,或许这次会议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据《史记》记载,大禹“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也就是树立标志杆,开展测量和河水观测。

大禹“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采用“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把河流、湖泊、洼地和山脉等自然地理情况大致摸清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禹组织开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

准绳规矩示意图(引自明代《三才图绘》)

正是有了朴素水文知识的帮助,大禹雄心勃勃地制定了治水方案,进行圩堤加固改造,兴修水渠、 疏通河道。他率领20多万劳动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水利建设。为使这个浩大的工程早日建成,早日发挥效益,他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有人说,这就是“团结进取、求实奉献”的治水精神的萌芽。

《禹贡今释》一页

随着水文知识的日益丰富,大禹治水信心满满,带领人们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水患得到治理。

正是大禹治水的成功,使得古代中华大地上的部落凝聚在了一起,形成了国家的雏形。后来,大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亲创造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中国从此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来源:江西水文局编著《水文知识科普读物》、江苏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