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汇区湖南街道武康开放式社区的“‘武康汇’开放式社区‘大管家’”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度上海城市文明贡献故事。柏祖芳、刘瑞璐、戚莹珠等核心参与者以民主之力与实干精神,为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网红气质的开放式社区,绘就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入选2025年度上海城市文明贡献故事
武康居民区地处淮海中路沿线,汇聚武康大楼等众多文物保护建筑,呈现出“老洋房多、老弄堂多、老年人多”的显著特点。随着“网红效应”持续升温,日均数万人次的游客流量给社区带来空间冲突、环境压力及多元主体协调难等治理挑战——游客占道拍照影响居民出行、垃圾乱堆乱放、非机动车无序停放等问题出现,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实需求。

居民参与基层治理
在此背景下,“武康汇”自治理事会应运而生。柏祖芳、金桂芳、刘瑞璐、戚莹珠等人牵头搭建自治平台,推动居民从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路径。
作为“武康汇”的核心力量,柏祖芳始终秉持“民主协商”理念,带领团队以“汇需求、慧治理、绘服务”为抓手,精准破解治理难题。他们打破弄堂壁垒,组建“社区弄堂营造社”,通过开展治理大讨论,梳理出“守好大门口、楼道口、家门口”的问题清单;搭建多元议事平台,吸纳居民代表、楼组长、党建共建单位、街面商铺等多方力量,形成“对话—共创—共享”的街坊参与机制。
针对游客如厕难这一突出问题,团队迅速联动街道与商户,仅用3天便协商确定20余个共享厕所点位,并通过制定开放细则、提供保洁支持与物资补贴,既有效缓解了游客需求,又切实减轻了商户负担,让善意得以持续传递。

2024年9月13日,武康网红街区非机动车管理规范公约意见征询会召开
为实现长效治理,“武康汇”团队推动制定《上海市徐汇区武康开放社区软法指引》,并配套出台《居民公约》《游客公约》《商户公约》,将历史建筑保护、文明养宠、车辆停放等内容纳入规范体系。
该软法指引成功入选全市首批基层治理软法指引,相关经验亦获评第四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十佳案例”。此外,团队还系统梳理《弄堂问题和需求清单》《街坊共享资源清单》,绘制《武康街坊爱心服务地图》,组建“爱心商家联盟”,推动治理服务精准对接居民与游客的多元需求。
从培育“弄管会”“路管会”等自治力量,到搭建“街区共治委员会”“平安商户联盟”等协同平台;从解决日常民生难题,到探索将“网红流量”转化为“治理流量”,“武康汇”团队以实际行动推动开放式社区实现居民生活与游客体验的“共生共荣”。

居民参与讨论武康大楼二楼平台改善
如今的武康社区,乱停放现象大幅减少,邻里矛盾有效化解,商户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游客文明打卡渐成常态。百年风貌街区在多元共治中焕发新生,展现出历史与现代交融、烟火气与秩序感并存的独特魅力。
记者:奚亮
编辑:耿洁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