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43㎡的“植梦园”,如何从社区边角地变成居民心中的“桃花源”?

转自:上海杨浦 2025-11-24 09:29:52

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赤峰路89弄小区,一片曾经杂树丛生的边角地,如今被居民亲切地称为“植梦园”。这处仅43平方米的小园,不仅种下了花草,更承载着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1

从边角地到梦想园

建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赤峰路89弄小区公共空间有限,这个嵌在同济大学本部与南校区之间的老旧小区,有一处边角地长期被杂树荒草占据。2024年初,住在小区里的同济大学设计师团队关注到了这个角落。

一场由大学师生自发推动、治理骨干主动参与,全楼居民积极响应的“绿色行动”在这里悄然兴起。

从清理杂草到规划布局,选种栽植到手工造景,这片被遗忘的角落一步步变成居民心中的“梦想花园”。该项目还荣获了第四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睦邻共创奖”。这份凝聚力,源于社区长达十年的治理积淀。

赤峰路89弄的治理之路可追溯至2014年。当时,面对小区设施老化、电梯故障、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金安居民区党总支积极推动业委会成立,并以睦邻客厅建设为契机,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推动形成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

十年间,在居民区党总支持续推动下,社区先后完成电梯修缮、空间微更新等民生项目,不仅培育了一批社区治理骨干,更激发了居民自主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2

自治花园是“大家的事情”

今年年初,金安居民区党总支在广泛征询党员群众意见后,将“植梦园”纳入2025年度党组织服务群众项目,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推动小园建设提质升级。

党总支书记主动对接楼内住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等专业力量,将高校智慧与居民需求相融合,持续优化设计方案。在社区党员志愿者和治理骨干带动下,组织居民开展墙绘涂鸦、堆肥瓶制作等系列活动,并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议事方式,让民主协商融入社区日常。

为了让更多居民能够持续参与,党总支还推出了植物认养计划,鼓励居民自愿认领养护任务,并引导居民和高校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社区治理力量。此外,今年参加共建6名大学生志愿者正式加入了上海市志愿者团队,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造前

改造后

记者看到,如今的“植梦园”,已从单纯的绿地转变为融合老年休闲、儿童娱乐、青年交流的多功能空间,更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

3

“植梦园”背后的邻里情

“以前这里杂乱无章,现在开窗见绿,出门入园。”一位住在低层的居民感慨道。随着歪脖子树被修整、卫生死角变花坛,阳光重新洒进院落,居民的心情也愈发亮堂。自主推动的花园建设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增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

“植梦园”的成功实践为四平路街道其他社区提供了成功的样本,生动展现了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居民参与为主体、多元力量协同,即使资源有限亦能实现社区更新的生动故事。

正如花园共建者冯爷爷诗中写道,“生活就像是街道的转角,也许你不知道转过去会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但只要心存善念,勇敢地走过去,你总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文字 | 窦雨琪

图片 | 窦雨琪

编辑 | 文茜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