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重症监护室→普通病房,静安援疆医疗队“组团”生死救援!

转自:上海静安 2025-11-24 09:26:54

近日,第11批上海静安援疆医疗队传来消息,经过市北医院专家与巴楚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56岁的维吾尔族患者努尔尼沙生命体征平稳,脑室引流管已经拔除,切口愈合良好,已从重症监护室(ICU)平稳转入普通病房。这是一场沪疆携手的生命接力,是无数医护人员日夜奋战、精心救治的成果,更是两地情谊深厚、医疗帮扶落地生根的生动见证。

生死一线:突发脑出血,生命垂危

11月13日,努尔尼沙突然感到剧烈头痛,随即陷入昏迷,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巴楚县人民医院。经检查,她被诊断为小脑出血,出血量约25毫升,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情况万分危急。

小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并伴有血管畸形,属极高危类型,随时可能压迫脑干,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

巴楚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立即展开抢救,但处理如此复杂的神经外科急症,医院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更专业的技术支持。若将患者转至最近具备高难度神经外科救治能力的喀什医院,至少需要4个小时车程,但患者无法等待。

正在巴楚县人民医院参与援疆帮扶的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立国得知情况后,立即奔赴抢救一线加入到当地医疗团队中。

精准施救:沪疆专家携手,与死神赛跑

“患者深度昏迷,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张立国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迅速对努尔尼沙的病情进行评估。结合头颅CT结果,他果断制定详细手术方案:“必须立即手术清除血肿!”

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在手术室里无声地展开。张立国与当地医护人员迅速组成临时抢救团队,麻醉、插管、定位、穿刺、开颅……每一步都精准而迅捷。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努尔尼沙顺利完成经额脑室外穿刺引流、后颅窝开颅动静脉畸形切除、脑内血肿清除,整个手术过程的出血量大约50毫升,她的血肿被成功清除,血管畸形也得到了妥善处理。术后复查CT血肿清除干净,没有出现再出血、脑梗等手术并发症。

第二天查房时,努尔尼沙已清醒过来。在随后的几天里,努尔尼沙的病情逐渐稳定,身体状况也在逐步恢复。

沪疆情深: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记者了解到,11月12日至14日,上海市静安区医疗专家“小组团”来到巴楚县人民医院,通过义诊、专题讲座、教学查房与手术带教等形式进行了深度帮扶。

专家们实地走访了医院门诊、住院部等关键区域,通过实地察看、交流问询等方式,详细了解医院科室设置、医疗设备配置以及日常诊疗流程等情况。他们还结合调研情况,围绕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医疗设备优化配置、重点学科培育发展、诊疗流程规范化改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意见建议。

在义诊活动中,专家们耐心地为当地群众看病,解答他们的健康问题;专题讲座上,专家们分享了前沿的医学知识和先进的诊疗技术;教学查房与手术带教则让当地医护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特别是努尔尼沙从昏迷到清醒,从手术室转入普通病房的成功抢救,是此次医疗帮扶活动的一个缩影,更是援疆工作‘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生动体现。”市北医院方面表示。

这次帮扶不仅覆盖临床技术,还延伸至医院管理、人才建设与学科规划,形成系统化、可持续的支持体系,将前沿的诊疗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注入巴楚,为巴楚县人民医院整体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而这种多层级、可落地的帮扶模式,真正实现了“把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当地,把可持续发展能力留在当地”的援疆初衷,为巴楚县人民医院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全面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为巴楚县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记者:罗欣悦

编辑:陈攻

通讯员:喻文龙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