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学习共同体如何重构课堂?来看这所小学的十年探索

转自:第一教育 2025-11-23 19:16:52

在浦东新区世博家园实验小学,一场由10位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研实践,已悄然走过了十个春秋。他们每周二上午走进同一个教室,不是来听课评课,而是坐在学生身边,近距离观察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秋天就像好奇的孩子,沙沙地在飞舞。”当学生旸旸在作文中写下这诗意的句子,几乎没有人想到,两年前的他还是个“害怕讲错,不敢举手”的孩子。

旸旸的转变并非偶然。在这所随迁子女占比超过45%的学校里,“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们通过持续十年的教研探索,努力打造出一个“低焦虑、高挑战”的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心思考、勇敢表达。

每周二,“认领”一位学生

周二上午,世博家园实小的教室里都会出现一道独特风景:十位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进入同一个教室,每位老师“认领”一名学生,坐在他身边全程参与课堂学习。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不再是教学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的同行者与观察者。他们记录的是学习发生的真实瞬间:一个孩子的喃喃自语,一次同伴间的思维碰撞,或是从困惑到豁然开朗的眼神变化。

用老师们自己的话说,他们“更像一位耐心的田野调查科学家,追踪一个孩子在一堂课中的完整学习轨迹”。

在一节四年级语文课《爬山虎的脚》上,学校科研主任芮莹通过爬山虎脚的照片,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课后复盘时,一位观察老师分享:“我关注的这位同学,平时是很有想法、很会表达的孩子。我发现,这堂课一开始他并没有进入状态,直到看到那张照片,才真正激发了他的兴趣,之后他与同伴的讨论变得热烈起来。”

课后老师们分享自己的观课“调研记录”

芮莹认真倾听着每位观察者的发现。当听到学生在某个教学环节存在困扰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我需要调整教学方法,看看怎样呈现才能让所有学生更好地理解。”“备课的时候我就担心,果然这个地方孩子们理解还是有困难,我们要再想想怎么设计。”

她始终相信,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对教学效果最真实的反馈,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反应中寻找改进教学的线索。

这样的教研活动,每周都在这个校园里真实发生。教师们在课后研讨时,不再仅仅关注“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是更多聚焦于“学生学得怎么样”。在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教师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该从何改进,诚实地面对着自己教学上的困境,也耐心地等待着每个孩子的成长。

“低焦虑、高挑战”,打造“润泽课堂”

“有一位老师连续几周关注一个很安静、不敢举手的孩子。慢慢地,他开始举手了,开始敢于表达了。”王勇介绍,“我们在共研中发现,适时的教学介入和鼓励非常重要。当一个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老师会对他说,不要怕,说错了也没关系。”

世博家园实小致力于打造“低焦虑、高挑战”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在安全感中迎接有挑战的学习任务。

校长王勇介绍,“润泽课堂”理念源于学校十年前加入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时的深度思考。“我们逐渐认识到,课堂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应是生命舒展的‘生态雨林’。‘润泽’二字,既代表着润物无声的教育智慧,也寄托着滋养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想。”

数据显示,自“润泽课堂”推行以来,该校的课堂发言率从往日的“沉默不语”大幅跃升至65%以上,这正是“低焦虑”环境最直接的成果。

在王勇看来,老师坐在学生身边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这不再是一个老师单向灌输的舞台,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的学习场。当学生回头不再看到评判的目光,而是适时地鼓励他们,心理的防备自然就降低了。”

“低焦虑”意味着孩子们在课堂上感到安全;“高挑战”则意味着学习任务能激发真正的探究。为了让学生体验“高挑战”,近年来学校引入了项目化、跨学科的教学设计。

数学课上,教室变成了“迷你商业街”,孩子们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为购买文具和爱心义卖精打细算,计算从抽象的符号变成了规划生活的真实工具;语文课上,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孩子们不再被动听讲,而是用手势模拟爬山虎“触、巴、拉、贴”的攀爬过程,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语言的精妙。

十年磨一剑,润泽每一个“生命”

旸旸的成长故事,是学共体成效的一个缩影。“我第一次认识他,是在‘与校长共进午餐’活动中。他很阳光、落落大方、很善谈,”王勇回忆,“但旸旸告诉我,他刚进学校时很害怕,胆子小,怕讲错,不敢举手。”

转变发生在一次“奇妙的世界”拓展作业中。旸旸和妈妈一起到校园里观察树木,研究四季景色。第二天,老师将全班同学的作业贴成“四季状态图”,他突然发现世界如此多元丰富。这是他的世界第一次被打开。

第二次则是由同学打开。原来,后来在写秋天的作文时,同学提醒他听听落叶的声音,给了旸旸启发。于是,他写出了“秋天就像好奇的孩子,沙沙地在飞舞”这样的诗句,打动了全班同学,由此获得了自信。“他现在不害怕出错了,觉得出错是成长的阶梯。”从沉默到落落大方,旸旸的成长正是“润泽课堂”浸润作用的生动写照。

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学校觉得还有很多可以探索。

去年开始,学校在新优质项目组的指导下,探索“三表联动”备课机制,即疑难杂症课备课表、名师肩膀课备课表、课题研究课备课表。探索让老师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教研,从依赖个人经验的“写教案”,升级为基于课堂证据、聚焦学生学情的专业化教学设计。

同时也构建起一张张教研网络和一种温暖的研修节奏。学校建立了“单双周循环教研”的节律:单周,老师们聚焦“疑难杂症”,共同攻坚学情中的真实问题;双周,他们则一起研磨“名师课例”,汲取高起点创新的能量;每月,还会有“课题研究课”的成果展示,推动教学与研究的深度融合。

让课堂从知识传授的场域,转变为生命舒展的‘生态雨林’,正是世博家园实验小学所追求的教育目标。面向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数据驱动与课题研究的融合,推动师生、生生、家校多元共建,让课堂改革更具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共同体。”王勇说。

文字:谢然

照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