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金山 > 文章详情

免费加工!80年代碾米机,守住金山老味道→

转自:上海金山 2025-11-23 16:16:20

近日,在高新区立新村下横泾一间朴素的瓦房内,村民周阿姨正将一袋袋稻谷搬进屋内,交由74岁的碾米师傅吴飞均加工。

简单称重过后,吴飞均便将稻谷倒入一台老式碾米机里,随着滚筒转动,机器开始碾压,不一会儿,金黄的谷粒就从进料口缓缓倾泻。之后,吴飞均将碾过的稻谷继续倒入进料口,三次碾磨后,白花花、完整饱满的米粒顺着出口滚落,带着温热的米香,混着谷糠的味道,让整个屋子都弥漫着丰收的气息。

来碾米的周阿姨一边装袋,一边满意地说,“我每年秋收都来这里,别人碾得会残留稻壳,他碾得干净,一个壳都没有。”

来自亭林镇的村民吴新华也是这里的“回头客”。他表示,大多数地方采用一次性加工,而吴飞均坚持三次慢磨,“每一粒米的品质都保持得很好,不碎、不伤。”

这里的收费方式也透着乡村的质朴:如果村民不要米糠,就免费加工;若需要米糠,每斤只收一毛钱。简单的方式,让这台老机器和这间瓦房,一直在村民心里占着位置。

这台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碾米机,已经陪伴吴飞均31年了。虽然机器外壳早已斑驳,零件也换了多次,但在吴飞均眼中,它依旧是“宝贝”。他熟悉这台“老家伙”的每一个零件,“什么稻怎样碾,我一看就知道。而且这台机器的性能我都掌握了,舍不得换,也不需要换。”

几十年的守候,让这间瓦房早已不只是碾米的地方,更像一座承载乡愁的“小小粮仓”。吴飞均说,只要身体允许,他还会继续为村民碾米,“要碾到干不动为止”。

在城市化不断加速的今天,一台老机器、一位老人、几袋新晒的稻谷,仍在立新村的深巷里守着一年又一年的烟火气。机器的轰鸣声碾开的不只是稻谷的外壳,也碾出了乡村最朴素的温情和坚持。

记者:陈忆文、杨季峰

摄影:汤学安

编辑:何小燕

责编:冯生丹、何小燕

审核:陈建军、林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