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当年轻人开始“轧苗头”,他们在解锁什么新技能?

转自:上海杨浦 2025-11-23 14:39:34

“来,大家跟我念一遍——‘吃排头’、‘轧苗头’!”近日,SFC上影影城国华广场店的长海路街道“共青团影院”内,传来阵阵跟读声和欢笑声。同济中学历史老师王嘉昕正站在台前,耐心地带领着几十位年轻人学说地道的上海话。

这是一场由长海路街道团工委携手“同济沪语联盟校”成员校——同济中学,共同开展的“青春邂逅沪韵 拥抱城市温度”主题团日活动。现场通过沉浸式沪语教学与观看本土电影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家在方言与光影中,深切感受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01

轻松解锁沪语“密码”

活动伊始,一场“沪语小课堂”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作为“同济沪语联盟”的青年教师,王嘉昕老师没有从枯燥的语法入手,而是选择了最接地气的美食话题作为切入点。

“大家平时最喜欢吃的上海美食是什么?”王老师话音刚落,台下几位青年便用沪语脱口而出:“葱油拌面!”“排骨年糕!”“蝴蝶酥!”……一瞬间,活色生香的上海生活图景跃然眼前。

紧接着,王老师又列举了几个与饮食息息相关的常用沪语词汇,如“饭泡粥”“轧苗头”“七荤八素”等,并邀请来自天南地北的“新上海青年”猜测含义。当听到“七荤八素”时,一位青年试探着解释:“是不是指吃了七个荤菜、八个素菜?”王老师进一步引导,“所以这用来形容一个人怎么了?”青年答,“晕了!”充满趣味的对话,引得满堂欢笑,也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大家领悟到沪语背后蕴含的生活智慧与幽默表达。

来自复旦大学机器人学院的研究生徐思洋,刚到上海求学两个月。活动中,她似乎格外投入。“今天的活动特别有意思,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生动有趣的词,更让我触摸到了上海的真实生活。我感觉自己通过方言,和上海这座城市拉近了一点点距离。”

02

一部《菜肉馄饨》带来城市温度

学说上海话,是触摸城市脉搏的第一步;而要感受其内在的温度,则需要更沉浸的体验。

“沪语小课堂”结束后,青年们共同观看了充满上海风情的本土电影《菜肉馄饨》。当银幕上的老汪初到人民公园相亲角时,现场顿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片中人物生动诙谐的对话,引得在场青年阵阵笑声。

影片中,那碗家常却贯穿始终的菜肉馄饨,成为了连接人物情感、承载城市记忆的符号。它朴素无华,却包裹着生活的百味与邻里间的温暖关怀。透过镜头,青年们似乎看到,上海的繁华与“闹猛”之下,真正的“米道”或许就飘散在旧式里弄“灶披间”里,隐藏在街坊邻里一句“饭切了伐?”的寻常问候里。

03

为青年人寻找“家”的味道

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上海人”,他们中有高校学子、企业青年职工,也有社区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他们而言,学习沪语不仅仅是掌握一种沟通工具,更是理解上海文化基因、融入这座城市生活的重要桥梁。

“之前一直以为‘吃酸’是‘吃醋’的意思,今天终于搞明白了。”来自辖区单位——上海昊康护理院的胡淑怡,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到沪语。在她看来,方言是一把钥匙,能够让很多交流变得畅通。“今天的课,真让我收获很多。”

长海路街道团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主题团日活动旨在通过方言和本土文化,为辖区青年搭建一个互动交流、感知城市的平台,帮助他们增强归属感,在上海找到“家”的温暖。未来,街道团工委将继续聚焦青年需求,策划开展更多兼具文化深度与城市温度的主题活动,助力广大青年与杨浦、与上海共同成长。

文字 | 汤顺佳

图片 | 宇文昊

编辑 | 文茜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