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打一针”便能高水平“意念控制”,1—3年有望落地……中国脑机接口正颠覆认知

转自:今日闵行 2025-11-22 20:41:56

当全球科技界将目光聚焦于马斯克的Neuralink时,一件件脑机接口“中国方案”正从实验室快步走向现实只需在血管上“打一针”,即可将仅相当于头发丝1%的电极送入大脑,为瘫痪、帕金森、渐冻症等患者带来希望;无需植入设备,仅凭“意念”就能下象棋、操控无人机……

1122日,2025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脑机系统锦标赛决赛在上海闵行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脑智天地”举行。这场汇聚全国顶尖团队的“科技演武场”,覆盖侵入式系统、非侵入信号解码、脑电大模型、脑机协同康复、脑控智能设备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正从“多点突破”迈向“系统融合、生态协同”的新阶段。

临床刚需

高性能和低损伤,我们两者都要

在脑机接口领域,我们临床医生不做选择题,高性能和低损伤,我们两者都要。高性能微创介入式脑机接口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医生杨志刚道出了无数患者的心声与临床痛点。作为一名每天都要打开脑袋进行手术”的神经外科医生,他深刻体会到,脑机接口临床刚需

当前,高性能脑机接口多需开颅手术,创伤大、风险高;而现有介入式方案虽微创,却因电极置于静脉窦内,信号精度大打折扣,“如同在会场外听里面的声音”。杨志刚团队带来的颠覆性方案,巧妙地找到了“第三条路”:采用成熟的介入手术路径,将超柔性微电极直接递送至脑组织内部甚至深部特定脑区,实现了“微创介入,开颅级性能”。

“我们的电极能记录到单细胞神经元动作电位,这意味着可以实现接近100%的精细‘脑控’,比如让瘫痪患者用‘意念’操作CAD软件、重返工作岗位。”杨志刚介绍该技术可为脑卒中、渐冻症等患者提供功能替代与康复治疗用于帕金森病、癫痫的神经调控未来有望拓展至失眠、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

巨大的临床需求意味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据团队测算,仅中国截瘫患者就约达150万人相关医疗市场规模高达千亿级我们希望能够在35年之内落地,惠及更多患者。

走向大众

让脑机接口“飞入寻常百姓家”

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技术同样突飞猛进,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孟团队,正致力于让脑机接口“飞入寻常百姓家”。其研发的系列脑电解码模型,已能实现“意念”操控四足机器人、玩《黑悟空》甚至进行脑机象棋对战

你见过象棋选手不动手只凭意念完成每一步落子的对弈吗李孟告诉记者,不久前,岩思类脑完成全球首次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做象棋直播对弈“在直播这种对稳定性要求非常高的场景里,我们的系统表现得很稳,这说明它确实已经从实验室阶段走到了可以开始商业化落地的阶段

让脑机接口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大众,是李孟团队追求的颠覆。“岩思类脑在娱乐教育、智能家居、元宇宙等赛道都在进行布局,预计会有相关产品陆续推出。”

“我们的目标,是形成一套核心模组。”西北工业大学神经信息团队研究生徐天阳介绍,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应用场景千变万化,但核心都离不开精准的信号解码,其团队带来的“非侵入式脑功能在线精准解码技术”,则扮演着“赋能者”的角色,“我们通过脑机融合技术,大幅提升了脑电信号解码的准确率与抗干扰能力,并将其封装成一个标准化、可嵌入的关键部件,为整个行业‘提智增效’。

协同创新

这里“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脑机接口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发展绝非单一团队能独立完成。多位项目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漏洞理论”系统工程”——脑机领域,非“短板”决定成败,而是“漏洞”决定存亡,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失败

这正是上海闵行超前布局脑机接口集聚区“脑智天地”的战略意义所在。在杨志刚看来,它提供了一个“政府搭台、多方唱戏”的平台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众多志同道合者共同致力于脑机接口研究,拿出‘中国方案’,推动我国从‘跟跑’进入‘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关键阶段

据悉,该集聚区内已构建临床转化中心、科研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高质量孵化器四大功能平台,参赛项目提供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全周期支撑针对本地赛事获奖项目,闵行区将给予专项落地支持,上海未来基金、上海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根据项目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授信、投资等定制化金融赋能形成空间载体+资金支持+资源对接的闭环服务体系,让优质创新成果能够快速扎根生长

这里‘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李孟形象地比喻‘厅堂’是展示、对接资本与政策的窗口;‘厨房’则提供了知识产权、医疗器械审批、临床验证等关键配套服务。未来,这里将是脑机接口的一片热土。他透露,第一批面向大众的脑机接口产品将在此发布

从攻克临床巅峰的“金标准”,到培育普惠大众的“新物种”,再到锻造行业通用的“工具箱”……在这里,一个充满活力的脑机接口创新集群正在破土萌芽,全链条勾勒出中国在未来智能时代的竞争新优势。

记者:宿铭珊
初审:赵若楠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