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专家话节气丨小雪:江南初冬时,沪上小阳春

转自:上海三农 2025-11-22 09:36:39

雷伟平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心特聘研究员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1月22日至23日交节,此时北斗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的方向,太阳移至黄经240度的位置。“小雪”反映了气温的变化。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时。”《群芳谱》记载“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矣也”。意思是说,到了小雪节气,空气虽冷但大地未寒,即使下雪也不会太大。小雪的到来,往往标志着秋收结束,开始备冬。

在上海地区农业发展史上,小雪节气与油菜种植、柑橘采摘、冬日进补等相关联,形成了生产、收获与休养生息相交错的协奏曲。

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

小雪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腾地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虹藏不见”是说彩虹在小雪时节隐藏起来,按照我国的气候规律,彩虹往往在春季时出现,小雪时消失;“天腾地降”是指天气上腾,地气下降,昭示着自然界阴阳相离,清冷肃穆;“闭塞而成冬”中的“冬”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四时尽也,冬之为言终也”,这一候是说阴阳之气不交,四季结束,遂进入冬天。唐朝元稹有诗曰:“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

申城的小雪时节,虽已入冬,但地面温度还没有完全下降,有时会出现风和日丽的春天的景象,称为“小阳春”,或曰“小春”。小雪时节的申城风景如画。金黄的银杏树、绿叶衬托着棕色树叶的梧桐、绿叶间点缀着红叶的红枫,还有随风摇曳的柳树依然泛着怡人的绿,构成充满江南魅力的画卷。

有谚语“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十月芙蓉应小春”等。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描写《早冬》那样:“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不过,此时的气温并不稳定,申城有时让人感觉温暖如春,有时又会突然降温,向人们宣告冬天到来。《岁时广记》对南方地区十月小阳春也有记载,讲述了十月朔望日的活动。

时间上,小雪节气与下元节接近,而下元节是“天地水”三官之水官的生日。天地水三官,正月十五是天官生日,天官赐福,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水官解厄。祭祀三官、为祖先送寒衣等是下元节重要的民俗活动,人们会祭祀三官以解厄运。宋朝时还有下元节观灯的习俗,现已不存。

冬日农事时,人间小雪天

传统农业社会时期,上海种植三麦,即小麦、大麦、元麦。随着社会的发展,小麦种植逐渐超过大麦和元麦。关于小雪和大雪节气是如何影响小麦大麦生长的?《沪谚》载:“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是说对于小麦和大麦来说,雪的滋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有谚语称:“十月里来小阳春,落场大雪麦盘根。”意思是温暖如春的十月,下一场大雪有利于小麦生长,也有农谚称“小雪雪满天,来年定丰收”。

小雪节气的申城,油菜移栽也是关键农事之一。油菜通常在9月种植,小雪时移栽。以往此时,粮食、棉花已经收割完毕,油菜移栽是农忙要事。有不少农谚对此进行描述:“立冬小雪北风到,移栽油菜保麦苗。”“种菜要在小雪前,合理密植施基肥。”“油菜不过小雪关。”“立冬小雪北风寒,粮棉收割快做完;油菜定植麦续播,积肥水利要开展。”

在上海农村地区,小雪节气时还要腌咸菜。“小雪大白菜入缸,大雪大白菜出缸。”沪郊有腌制雪里蕻、萝卜等饮食习惯。现在乡村种植大棚菜成为独特科技文化景观,生菜、鸡毛菜、菠菜等绿叶蔬菜也已不再是冬日里的稀罕物,咸菜成为人们饮食中的点缀和对乡愁的记忆。油菜种植也在发生变化,农业科技专家致力于培养观赏、鲜食、榨油于一体的油菜,让人们不仅在来年能够胜日寻芳,还能够吃上新鲜的油菜以及绿色的食用油。

美味共美景,小雪闲时节

小雪时节,到上海郊区可享受羊肉的美味,品尝柑橘的香甜,观赏冬日的菊花,如今,还能感受初冬乡村的浪漫风景。

上海人钟爱羊肉羊汤,因羊肉性温,具有强身健骨补血之功效,往往从夏至享用直到立春。“三伏天”的奉贤庄行羊肉节、松江张泽羊肉节等颇有名气,小雪时节的金山张桥羊肉、崇明白山羊等销量很好。小雪时节品尝羊肉的鲜嫩和羊汤的醇厚,还能听到这些地方的民俗历史故事,感悟美好生活。

小雪时节,申城柑橘已经上市,尤其崇明岛、长兴岛一带。柑橘们热热闹闹地或挂在枝头,或整齐地码在摊位上,构成了丰收的乡村风光。

策划:董言笑 朱冬冬 欧阳蕾昵 施勰贇

统稿:贾佳 施勰贇

海报:宋雨迪

编辑:韦静

支持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