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寒风渐起,长风新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社区长者食堂却暖意融融。上午,桂花糕的清甜与南瓜饼的软香在空气中交织,餐台上四十多道热气腾腾的菜肴渐次摆开,老人们一边排队一边闲话家常,仿佛整个冬天的寒意都被这一方温暖的天地隔绝在外。


“今天有乌鸡砂锅,都是刚炖好的!”店长邓向生掀开砂锅盖子的瞬间,白雾裹着香气升腾,成为冬季时节最动人的烟火气。自从推出冬季特色砂锅系列,骨头汤、三鲜煲、鲫鱼豆腐汤等菜品迅速成为“人气担当”,每天不到饭点就已有老人守候。食堂还特意将绝大多数菜品调整为清淡口味,仅保留三道微辣菜品,将对老年人饮食特点的细致考量,藏在每一勺调味里。“我喜欢的那个牛肉,今天有供应!”一位女士在队伍里探着头,眼中闪着惊喜。

“我就喜欢在这里吃饭,味道不错,特地赶过来。”一位家住附近的老人称赞道。他用布满皱纹的手指轻点玻璃餐台:“你看,生炒鱼片,盐水鸭,三鲜豆腐……都是我爱吃的。”如今,已是徐爷爷第五个年头在这里解决午饭。“不用买汰烧,直接吃现成的了。”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无数老人的心声——省心、省力,更有人情味。

市民打包的饭菜
这份“人情味”,还体现在一张小小的“敬老卡”上。“65岁以上就可以享受优惠,打八折后,还能额外减两块钱。”邓向生向一位新来的老人解释着优惠。这实实在在的优惠,让老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感受到来自社区与政府的关怀与尊重。
在食堂显眼的位置,放着一本略显陈旧的意见簿。翻开它,字迹或工整或飘逸,内容从“请增加一些粗粮”到“少放一点酱油”,记录着老人们最直接的需求和最真诚的反馈。邓向生说,这本簿子是他们与老人们“沟通的桥梁”。每一条建议,食堂都会在第一时间核实、讨论,并尽快整改。“上次有老人反映说汤有点咸,我们第二天就调整了汤品的配方。”
这种“有求必应”的态度,让食堂不再是一个单向输出服务的场所,而是一个由运营者和老人们共同“经营”的家园。老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被倾听、被重视,而食堂也在这种“双向奔赴”中,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