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教育帮扶 | 跨越4300公里,沪藏师生共筑“指尖太阳系”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5-11-19 20:20:39

2025年深秋,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孩子们收到一份特殊礼物——上海天文馆捐赠的“宇宙探秘”课程物资箱。箱子里,八大行星模型组件、天文科普绘本整齐排列,附带的信笺上写着:“愿高原的星光与东海的浪花,在孩子们眼中交汇成银河。"这份跨越4300公里的馈赠,让海拔3800米的校园里,第一次飘起了天文课的书香。这是上海天文馆支持的“宇宙探秘”主题课程在西藏落地的首日。

“同学们,如果把太阳系比作一个大家庭,太阳是妈妈,八大行星就是她的八个孩子。”第十一批援藏——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队员虞驾云老师通过投影,将行星图像投射在屏幕上。当土星的光环缓缓旋转时,巴桑珠吉举手提问:“老师,土星的环会不会掉下来?”

为解答这个问题,虞老师切换到“行星运动”画面:八大行星沿着椭圆形轨道奔跑,木星质量最大跑得慢却稳,水星虽然最快却总被太阳“揪住衣角”。

“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就像我们藏族谚语说的‘牦牛有牦牛的步伐,雄鹰有雄鹰的翅膀’。”西藏本地的邓增达珍老师用本土智慧点拨,孩子们恍然大悟。

“现在,我们要给上海寄来的‘行星宝宝们’排上队伍!”虞老师打开物资箱,取出八大行星的模型材料。孩子们分组围坐,手忙脚乱地拆分着材料包。

多吉在给木星安装时手抖了,“完了,我的木星变成‘类地行星’了!”他懊恼地戳着模型。邓增达珍老师拿起模型对着阳光转动说:“你看,你没有装错,这是行星轨道的角度问题,你转一下行星轨道,他就是太阳的第……”“第五颗行星!”同学们齐声答道。

当同学们将八大行星按轨道排列好时,问题来了——模型支架不够稳固。扎西顿珠突然跑向操场,回来时手里攥着几根细铁丝:“阿爸修拖拉机时用这个固定零件,应该能行!”孩子们用铁丝为每个模型制作可调节支架。

“转动支架,看!我的太阳系会跳锅庄舞!” 巴桑珠吉轻轻拨动模型,行星们沿着铁丝轨道缓缓旋转。邓增达珍老师用手机录下这一幕:“这大概是最有高原特色的太阳系模型了!”

这堂由上海物资承载、沪藏师生共创的天文课,不仅让科学知识跨越地理阻隔,更在两种文化碰撞中孕育出独特的教育生态。正如邓增达珍老师所说:“当上海的科技智慧遇见西藏的古老智慧,我们培育的不是简单的行星模型,而是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新一代。”

如今,那些捐赠的行星模型被珍藏在学校科技馆,模型底座上写着两行文字: “上海到日喀则:4300公里。科学到心灵:零距离。”

来源:上海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