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嘉定 > 文章详情

小区“变形记”:1172户居民的僵局,被一次围墙改造破解了

转自:上海嘉定 2025-11-16 16:35:31

编者按:老城区更新改造,既是“十四五”规划锚定的重点任务,更是牵动万千居民生活福祉的关键民生议题。上海嘉定现推出“老城区的‘逆生长’”系列报道,把目光聚焦于微更新领域的创新实践。我们将深入街头巷尾,挖掘那些“小而美”的改造项目如何打破老城区发展瓶颈,探寻其在优化社区功能布局、重塑温暖邻里关系、延续城市历史记忆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展现微更新为老城区注入的全新活力,记录民生福祉在改造中不断升级的生动图景。

“住了30年,没想到老小区还能变出新模样!”站在充满绿意的围墙前,嘉邦小区居民吴仁青指着不远处的木艺凉亭,满脸笑意。这座建于90年代初、有1172户居民的老旧小区,曾因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被占陷入困境。如今,通过“小而美”的微改造,嘉邦小区不仅实现了环境“逆生长”,更重塑了邻里关系,成为老城区更新的生动样本。

缘起:一块绿地的“变形记”

嘉邦小区的主干道旁,曾有片被铁丝网围住的绿地,枯枝败叶间杂乱地堆满了物品,路过的居民无不皱眉。“只要走过就看见这堆东西,夏天都是蚊虫,风一吹还有一阵阵臭味。”小区居民罗维娟道出了众人的心声。这块“显眼”的空间,也成了居委会的一块“心病”。

改造前

据了解,居民毛阿姨曾和老伴定期打理这片绿地。老伴去世后,毛阿姨独居于此,对这片倾注了老伴心血的花草难以割舍,便一直堆着杂物留作念想。然而,这种私人占用方式,严重影响了小区公共空间的功能布局。

波折:变形之路的困难重重

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次敲响毛阿姨家门,便感受到她的纠结。毛阿姨表示,看到花草就想起老伴,但自己年纪大了,收拾起来力不从心。虽然毛阿姨嘴上答应有时间会尽快清理,却迟迟不见动静。

之后,每一次小区巡查时,社区工作人员都会特意上门慰问毛阿姨近况,帮她将腐烂的花盆搬走扔掉;社工持续上门走访陪阿姨聊天,“阿姨,这块绿地属于公共区域不可以私有。”“您有什么顾虑可以说出来,大家帮忙解决”……面对社区持续不断的关怀,毛阿姨的内心开始动摇:“高书记和居委干部上门了好几次,我想了好几个晚上,和子女们也商量了一下,那就弄掉吧,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开始。”

终于,杂物清理工作开始。物业、业委会、居委会以及志愿者齐心协力,这块公共空间很快恢复干净整洁。

杂物清理后,居民们萌生了改造设计的想法,但意见却出现分歧,有认为该改造成花园的,有想变为停车场的,大家各执一词,改造计划一时陷入僵局。

“居民们很有想法,那我们就组局让大家都来说说看。”嘉邦社区党总支顺势推出“小微网格圆桌会”“党员座谈会”“新老住户暨居民代表交流协商会”等多元沟通平台,推动居民从小区事务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会上,绿化达人主动请缨承担后期养护工作,其他居民的顾虑也逐一化解,最终通过投票确定了围墙种花的方案,真正实现小区事务“居民说了算”。

蜕变:“邦邦花苑”项目的美好诞生

围墙种花得到菊园新区城建中心大力支持,3月下旬,100多株蔷薇花和风车茉莉被送到小区。物业、业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种下,居民志愿者还自发组建“邦邦护绿队”自治团队,承担起花墙日常浇水、施肥、修剪等管护职责。“我和孙女负责搬运浇水,老公负责施肥,我还常把花墙照片发在舞蹈队群里,大家觉得有趣都纷纷加入。”居民吴仁青一家全员参与,用实际行动为小区添绿。

以改造绿地为契机,嘉邦社区通过多轮居民会议协商,明确了四大改造目标:围墙种花、凉亭修缮、增设儿童游乐设施、绿化的景观提质,并给项目取名“邦邦花苑”。

“小朋友的需求也该被重视。”嘉邦社区社工瞿金云表示,小区原有凉亭是居民日常聚集地,但周边缺乏休息座位、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为此,社区党总支引入“社校联动”模式,邀请工艺美院学生提供专业设计支持,同时收集菊园幼儿园小朋友的创意凉亭画。如今,原本单调的水泥亭已升级为温馨的木艺亭,居民为其取名 “帮一帮议事亭”,还共同制定了居民公约;周边新增摇摇马、跳房子场地及健身器材,实现了“大人聊天议事、小朋友尽情玩耍”的和谐场景。

改造前

改造后

在改造过程中,“社区合伙人”的加入也带来了新思路和资源。链家门店为嘉邦小区定制了一块指示牌,涵盖小区楼号和“15分钟生活圈”相关信息;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小畅议事厅”参与围墙美化、安装指示牌等社区建设项目,为小区增添文化氛围。

“我们改造的不仅是空间,更是生活。”在社区党总支书记高建国看来,邦邦花苑的诞生,印证了老旧小区改造的真谛——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用自治激发内生动力,靠联动凝聚外部合力,让每一寸空间都充满温度,让每一个居民都收获幸福。

通讯员:桂燕
编辑:沈天姣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