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11月11日《解放日报》第14版
面向“十五五”,打造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应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大开放创新力度,进一步提升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国际化水平。
一是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推动长三角创新生态国际化。
借鉴日本大型企业资助海外高校科学研究相关经验,探索长三角头部企业在国外高等学府设立大学教授职位和研究基地,建立“联合创新研发+双向技术转移+创业企业孵化”模式,加大对成果转化、跨境研发、技术并购等产业创新的试点与突破。
二是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推动长三角创新平台国际化。
发挥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作用,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全球开放共享,建立健全国际化运营体系,优化完善配套保障政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带动基础研究水平向国际一流迈进。
跨国园区、跨境孵化器等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面向“十五五”,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统筹协调,下好国际产业技术平台合作“一盘棋”。
一方面,借助国家层面力量,深化拓展与外方驻华机构、创新组织等沟通联动机制,以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为纽带构建一体布局、双向对接、多维开放的“创新伙伴”合作模式。
另一方面,当好东道主,在一体化中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因地制宜找准细分赛道,构筑错位竞合、功能互补的创新产业生态圈。
三是发挥对外窗口优势,推动长三角创新人才国际化。
以建立健全海内外联动的引才工作机制为抓手,发挥“长三角人才服务联盟”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一头推动海外人才工作站实体化、市场化运作,一头加强与长三角科创企业双向交互、精准对接。要以环境留才,顺应科创回归都市的趋势,打造宜创、宜成与宜居、宜业的品质空间。
作者:王炜(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
来源:解放日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刘苁有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