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博会不仅是全球瞩目的新产品、新技术亮相舞台,更成为推动医学交流、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在第八届进博会现场,浦东跨国药企们围绕呼吸、消化、心血管疾病以及健康科普等关键领域,携手展示了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共享中国发展机遇贡献专业力量。
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基数大、负担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近年来,医疗业界备受关注的嗜酸性粒细胞(EOS)相关呼吸疾病,在创新药研发与治疗上最新进展如何?在浦东跨国企业——葛兰素史克(以下简称“GSK”)展台上,其引入的靶向人源抗白介素-5(IL-5)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新可来®(美泊利珠单抗),年年刷新“进博身份”,2022年和2024年分别在中国获批上市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和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适应症。今年,新可来®再次“上新”,增加上市了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适应症。而这些“进博宝宝”的进化史,都源于业界对EOS相关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
“我们希望通过精准科学,为存在共同病理机制的患者群体提供更创新的治疗选择,帮助患者从简单的‘缓解症状’提升到‘实现疾病的长期稳定’。” GSK副总裁、中国呼吸业务负责人余锦毅表示。

面对快速增长和变化的中国医疗市场,如何第一时间响应中国呼吸患者的需求?GSK在今年进博现场表示,正携手多方共建EOS规范化诊疗新范式,不仅引进创新药物,更将携手各方推动诊疗规范化。
从展示“产品”到如今构建“生态、标准”,浦东跨国药企在本届进博会上纷纷表达了愿做“共建者”的期待。
在中国,乳腺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对女性健康及公共卫生体系构成严峻挑战。伴随诊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药物的迭代升级,乳腺癌的治疗预后情况正在逐步改写,乳腺癌的治疗实现从“求生存”到“赴治愈”的跨越,这也是浦东跨国企业历届进博会带来的“成绩单”之一。
今年进博会上,罗氏制药中国乳腺癌管线创新靶向药物集体亮相。其中,“进博宝宝”第三代Pi3K口服抑制剂伊赫莱®已于今年3月在国内上市,再次彰显了进博会推动创新药物落地的“加速度”。

现阶段,加强全国范围内的乳腺癌规范化治疗工作,同步提升各地医院对于皮下治疗、分子检测等先进诊疗理念的学习,是生态协同发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帮助乳腺癌患者实现“高质量长生存”的核心举措。
进博现场透露,针对政策落地与服务优化,各方形成共识:基于《健康中国2030》癌症防治行动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乳腺癌治疗新生态的构建,公立医院需要充分发挥日间医疗等创新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方面的优势;重点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质控标准,持续强化日间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与满意度。
罗氏制药中国肿瘤领域总经理钱巍表示:作为乳腺癌诊疗精准化生态的“共建者”,罗氏在肿瘤领域的关键研发思路在于,我们不单只关注“病”更要关注“人”,重视患者的长期诉求。
勃林格殷格翰也在进博现场携手跨领域专家,共同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防治的中国方案。
近年来,随着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病率的攀升,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简称MASH)的患病率也显著上升,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健康挑战之一,影响全球超过1.15亿人 。在中国,MASH患病率为2.4%~6.1%。
面对MASH治疗的迫切临床需求,勃林格殷格翰积极响应,正在加速推进旗下创新药物survodutide的研发进程。在进博现场,与业界专家共同倡导,希望尽快开展针对中国人群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疾病负担研究,研制反映患者自身真实健康状况和感受的“患者报告结局”(PRO),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MASH疾病数据库。

浦东跨国药企不仅专注于开发具有突破性的治疗方案,更倡导“政产学研社”多方协同,共同为“健康中国”发力,也持续推动全球健康领域的协作共赢,共同迈向一个更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