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聚焦“教育强国背景下的考试改革与创新”,第九届教育考试与评价研讨会在沪召开

转自:第一教育 2025-11-08 21:26:19

2025年11月7日,第九届教育考试与评价研讨会(SEEE2025)在上海科技大学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主办,得到了上海科技大学、远播教育研究院、《中国考试》杂志社、中国知网、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等单位的支持。

本届研讨会以“教育强国背景下的考试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设置了四个主旨报告、四场平行分论坛、圆桌论坛和优秀论文公布等环节,邀请了相关专家、各考试机构的领导、在沪招生的高校代表,以及高中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及技术单位代表共同参会,以研讨会为契机,分享真知灼见、交流实践经验,凝聚发展共识,携手探索教育强国目标下考试评价改革与创新之路,为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实支撑,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书记江帆为大会开幕式致辞。她在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为教育考试事业赋予了新的使命,考试改革要服务国家战略,要推动人才选拔的创新,考试管理与评价的优化要以公平与质量为核心。同时在科技引领未来的浪潮之下,人工智能赋能考试创新的同时,更要求我们站得高、看得远、走得稳,思考如何更好地应用AI技术,让智能技术成为教育公平的助推器。在命题这一关键环节,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体现核心素养导向,注重考察特色和功能的创新精神、问题解决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考试改革才能真正推动教学改革,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改的良性循环。

上海科技大学校长封东来院士致欢迎词。他表示,今年研讨会主题聚焦于教育强国背景下的考试改革与创新,这不仅是回应时代的迫切呼唤,更是未来的关键词。并以上海科技大学本科生评价及课程考核为例,介绍了上海科技大学在招生考试与评价改革方面的一些举措。学校通过多维度的申请材料评审、教授进行综合面试考核等环节,力求选拔出真正具备科学素养、创新潜质和家国情怀的优秀学生。创新的源泉在于人才,学校愿与来自教育主管部门、考试机构、兄弟院校及中学的专家们一道大胆探索、谨慎验证,共同为推动中国教育考试与评价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专业智慧。

大会开幕式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主持。他提到,研讨会始于2017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实践与探索。上海作为高考改革先行先试省份,与全国同行携手打造了研讨会这一高规格的平台,深入探讨招考迫切的话题,从制度设计到实践行动,从命题质量到教考评衔接,从传统管理到人工智能辅助管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午的主旨报告大会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沙军主持。他介绍了大会的主题、日程安排及四位主旨报告嘉宾。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做题为“强国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复旦大学的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他表示本次研讨会主题呼应了“三位一体”的时代命题,契合国家关于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战略部署。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构建自主、可控、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尤为迫切。科学识别与精准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的时代课题。他从“干细胞式”人才新定义、构建全周期和立体化的动态选拔机制、人才培养特区的生动实践、强国征程中的责任与思考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复旦的探索。他强调人才选拔本质是识才与育才的辩证统一,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核心、成效为重心,将外部选拔压力转化为内在发展动力,让“好苗子”自主“长出来”,而非被动“选出来”。他表示未来应全面推动AI赋能教育,整合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数据,为每位学生智能规划个性化成长路径,完善“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让因材施教真正从理念走向现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教授杨向东做题为“核心素养测评的议题与挑战”主旨报告。他介绍了素养导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球情况及素养导向课程改革的中国实践,回顾了课改过程中的两大突破:一是第一次把核心素养纳入到各学科测评目标中。二是以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制定了各学科在不同教育阶段教学完成后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并以工作中学生科学素养测评的具体实践为例,分析解读了当前核心素养测评面临“如何合理测评作为复杂概念的核心素养,确保测评结果的效度和推断的科学性”以及“如何整合素养测评与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两大议题。

华南师范大学张敏强教授做“复杂改革场景下的测量学求解:中国高考改革的逻辑路径与反思”主旨报告。他从高考改革的背景、高考改革核心政策与路径、高考改革中的反思、教育测量学求解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交流。

目前,新高考已在全国29个省份实行,覆盖了全国98%的考生,其改革导向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教育方式和高校拔尖人才选拔。标准参照与常模参照评价方法各有优劣,需要在实际中有效结合。他表示,高考改革既需要参照判断学生能力达标情况,又需要常模参照进行选拔排序,因此创新评价模型是高考改革的需要。张教授就此介绍了其团队在创新融合标准参照与常模参照的混合评价模型,为高考的评价体系建设及高考改革中的科学评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工具。赋分方法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统计测量应用、实践成效验证公平工作控制机制等多因素的影响与合成。展望未来,他表示,测量学应重视教育测量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理论方法体系。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章波做题为“AI赋能教育考试与评价的上海实践”主旨报告。她指出,“十四五”时期,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紧扣“数字化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发展目标,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的工作要求指引下,全院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引擎,努力提升智慧考试服务能力,将技术赋能贯穿考试组织、评价改革、考试服务等环节,并进行了实践试点。在工作过程中,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逐步摸索并建立了包括六大模块在内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考试与评价全流程模型”,从立德树人、命题、组考、评卷、招生及评价六个方面展开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面对数字化浪潮下教育生态重塑的历史机遇,要始终以育人为目标,为数据技术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提供解决方案。但在具体实践当中,也必须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是破解传统评价方式瓶颈的核心,同时也涉及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未来要致力于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招考、人机协同以及育人导向三者形成闭环,为教育考试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下午,四场分论坛平行展开。围绕“教育强国与人才选拔创新”“考试管理与招考评价优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考试”“考试命题改革与创新”四个议题,28个报告引发了与会人员的思想碰撞与热烈讨论。

随后,圆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强国”的主题展开,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倪冬彬主持。

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祝郁,复旦大学教授、上海东方学者张学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杨志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汪张龙等嘉宾围绕“产教融合、教育AI伦理、教育公平、人才培养、教师发展、考试效度、数智化考试、教育大模型、数字基座”等关键词进行了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


来源: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