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
孩子情绪“降温”
如何读懂孩子心中的
“情绪天气”
近期,随着期中考试落下帷幕,全国多地也迎来气温骤降。不少家长发现,孩子考后出现了一系列情绪波动——有的考得不理想,整天闷闷不乐;有的明明成绩不错,却依然情绪低落。上海市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朱大倩指出,考试结束后,孩子将进入一个特殊的心理调适期,家长的理解与陪伴比追问分数更重要。
“孩子数学没考好,这几天一提到学习就烦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孩子总分班级前三,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这些看似矛盾的表现,恰恰反映了考后心理的复杂性。
专家分析,对于“考砸了”的孩子,其内心往往被强烈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笼罩。他们不仅为分数难过,更在质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让父母失望。这时,孩子会表现出回避谈论考试、食欲睡眠变差、易怒或自我封闭等“心理退缩”行为。
而对于“考好了”却情绪不高的孩子,专家表示这并非矫情,而是典型的“目标后空虚”现象。“长期紧绷的目标突然消失,会带来无所适从的迷茫感和心理耗竭后的疲惫。同时,成功也可能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让孩子担忧下一次无法维持佳绩。”朱大倩表示。
面对不同状况,专家建议家长采取差异化应对方式。当孩子“考砸了”时:家长应避免“为什么没考好”的质问,转而使用"这段时间为了考试,你真的很辛苦"等共情语言。等情绪平复后,引导孩子将焦点从“失败”转向“收获”,例如:“虽然总分不理想,但你的作文进步很大,这个学习方法是不是很有效?”帮助孩子从失败中提取宝贵经验,重获掌控感。
当孩子“考好了”却状态不佳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命名复杂情绪:“目标达成后觉得空落落的,甚至有点累,这都很正常。”同时通过科学复盘,帮助孩子将成功转化为可复制的经验,引导孩子将成功归因于可控的努力和方法,而非固定的天赋。
近日天气转凉、日照减少,这种外在的清冷容易放大孩子的低落情绪。对于考得不理想的孩子,可能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而对于考得好的孩子,寒冷天气限制了户外活动等情绪宣泄渠道,也会加剧内心的迷茫感。
因此,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可以主动创造亲子陪伴时光,如一起准备热乎乎的火锅、看一部有趣的电影、进行户外散步等。”朱大倩说,同时,允许孩子有限度地睡懒觉、发发呆、玩玩手机,这些都是大脑在自主清理“心理缓存”的重要修复过程。
专家呼吁,家长在这个秋天不妨放下对分数的单一关注,真正"看见"孩子考后的心理需求,用理解与陪伴帮助他们积蓄继续前行的力量。当孩子的内心被温暖填满,他们自然会生出面对未来的坚实力量。

编辑:严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