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人民教育家于漪这句饱含深情的箴言,早已融入静安教育发展的血脉。11月5日,由静安区教育局、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主办,静安区教育学院、静安区大宁国际学校联合承办的“于漪式育德: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引航”学术研讨活动,在大宁国际学校小学部温情启幕。
这场活动不仅是对一代教育家育德思想的致敬,更是区教育党工委、区教育局以顶层设计谋篇、以人才培养筑基,将弘扬教育家精神与区域“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深耕高质量教育的生动缩影。静安区各中小学德育分管校长、思政教师等齐聚现场,新疆巴楚、山东青岛部分学校教师也通过网络直播同步参与,共探于漪式育德与“大思政课”建设的融合路径。
亲笔信一封传初心 ,教育家精神引方向
“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教师生涯中天大的事!”
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德育专委会主任秦红双手捧着一封泛黄信笺缓缓走上台。信笺边缘带着细微折痕,纸上是于漪老师鲐背之年遒劲有力的手写字迹,墨色虽淡却透着坚定:“育德能力是当今为师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须千锤百炼的大基本功,关系到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业……”

这封贺信不仅是老教育人对后辈的叮咛,更精准契合静安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方向。早在《静安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中,“深入推动‘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五育融通协同育人新范式”便被列为核心任务;《静安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行动(2025—2027)》更明确构建“十百千”教育人才高地、完善“五期五级”教师进阶培养体系,为“于漪式好老师”涌现铺路搭桥。
区教育局表示,静安始终坚信,高质量教育的核心是“立人”,既要让学生成长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也要让教师成为有教育家情怀的引路人,这正是我们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
一堂微课显巧思,立德铸魂润心田
“大家有没有发现,小区里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叔叔阿姨,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却从没有抱怨过?”
静安区大宁国际学校徐夏老师的微课上,没有刻板的讲台,更像一方充满生活气息的“成长小天地”。她以“身边的敬业身影”为切入点,通过播放社区工作者的日常视频、组织“我是小小观察员”小组讨论、模拟“岗位体验”角色扮演等环节,让孩子们在互动中理解“敬业”的含义,感受平凡岗位的价值。

课堂上,没有生硬的理论灌输,没有贴满“思政标签”的课件,只围绕孩子们身边的小事轻声聊、慢慢品,却让“爱国”“友善”“敬业”这些抽象词汇,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
这恰是静安“五育融通”在课堂的细腻落地,也是于漪“德智融合”思想的生动实践——正如彭浦四中校长施佩在后续分享中提到的,学校通过开发《学科德育要素对照表》,让化学课的“污染降解”渗透社会责任、体育课的“重走长征路”融入国防教育,真正实现“以课堂为舟、以育德作桨,共同培育出能够挺立起民族脊梁的时代新人!”

三场分享聚智慧,校长领航践育德
于漪老师曾强调:“学科若丢掉了‘魂’,教得越精,离育人越远。”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校长周敬山率先分享实践经验:“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在学科里找‘育德魂’,让‘家国情怀’不是听着远,而是孩子心里想靠近的方向。”
他结合学校顶层设计,详细介绍如何通过 “红色文化研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项目,将于漪式育德融入办学全过程,台下教师纷纷低头记录“把育德融入学科细节”“用孩子能懂的方式讲大道理”等关键思路。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冯景华则聚焦校外教育,分享了中心首创的“创客集市”项目。从2016年至今,每年夏天,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组建团队、走访调研、设计作品,不仅将创意变为实物,还通过作品销售为新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金捐款,年均达一万多元。
“这正是于漪老师‘情、趣、美’育人理念的体现,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创新的快乐、奉献的意义。”冯景华的分享引发阵阵共鸣。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张敏也带来实践经验:“我们将‘活教育’思想与‘大思政课’结合,提出培养‘有家国情怀、独立人格、科创精神’的现代小公民。通过‘理念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四维建构,让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每个角落。”
三位校长的“育德手记”,将“高大上”的理念转化为学校里能落地、孩子能懂的“育德日常”,正是静安“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鲜活注脚。
一场论坛谋新策,协同育人破难题
“如何避免思政教育‘单打独斗’?”“跨学科育德该怎么落地?”在嘉定区教育学院副院长丁馨主持的圆桌论坛上,一众嘉宾围绕“于漪教育思想深度融合‘大思政课’教学”展开热烈讨论,抛出一个个一线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也分享着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可以把‘小小讲解员’引进校园,让孩子走进红色场馆,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革命故事,比单纯听讲印象更深。”
“劳动教育也能融入思政,我们让学生写‘劳动日记’,记录帮家人做家务、参与社区服务的感受,慢慢培养责任意识。”
这场“漫谈”没有华丽辞藻,却攒下了一肚子“好办法”。正如论坛嘉宾所言,静安的“协同育人”从不搞“单打独斗”,而是整合学校、校外机构、专家等多方力量,把零散的好经验变成可推广的“育德范式”,这与《静安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红色106’实践育人品牌”的要求高度契合。
一曲高歌致敬意,一本著作寄厚望
“坚守讲台,扎根课堂,于漪老师是用生命在歌唱。”青年民族女高音歌唱家王静雨登台献唱一曲婉转深情的《您好,于漪老师》,代表全场与会者向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致以最深的敬意。

“教师要先立己,再立人。”伴随歌声而至的赠书仪式上,当于漪老师主编的《基础教育教师学》一本本递到教师手中时,不少人轻轻摩挲封面,品读扉页上的箴言。这本书是于漪老师鲐背之年的心血之作,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既是静安教师成长的“良师益友”,也成为区域“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行动”中最温暖的“养分”。
近年来,静安区通过设立“区长奖”“耕耘教坛年限奖”,实施“阳光呵护”计划,建设创新教学研究工作室、片区式跨校教研联合体等举措,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营造“乐享从教”的良好生态。
正如参与赠书的市北中学原校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陈军所说:“三十年前,我还是皖南山村的青年教师,正是于漪老师的回信与著作照亮了我的育人之路,她教会我教育要‘心明、坚韧、精进’。今天在静安看到的实践,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培养‘于漪式好老师’,是静安‘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于漪老师的理论从不是象牙塔里的空谈,而是直面现实的育人指南,只有让教师先成为有风骨、有情怀的‘大先生’,把‘教文育人’的理念融入每一堂课,才能培养出有中国心、有时代感的‘时代新人’。”
一番点评明方向,砥砺前行启新程

“今天最打动我的是‘真实’——静安的育德,贴近孩子生活,贴近一线教育实践,这正是于漪老师说的‘教育是事业,是科学,也是艺术’。”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次林在点评时指出,静安“大思政课”建设的亮点在于“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有机结合”,既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打破学科、校际、家校壁垒;“五育并举”也不是简单拼接,而是以德育为核心,智育打基础、体育做保障、美育来升华、劳动教育练本领,真正实现了“融合育人”。
活动最后,市教委原副主任李骏修表示:“于漪老师有思想,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有研究,静安区‘大思政课’建设有根基,今天的会议集齐了这三大元素。希望未来静安将继续以于漪式育德思想为引领,加快建设育德资源基站,不断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努力开辟教师成长新赛道,让‘大思政课’建设既有温度更有力度,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静安力量!”
带着对前辈的敬意、对育人的执着、对未来的憧憬,静安区正以教育家精神为灯,照亮“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将“育德故事”慢慢讲给每一位师生,也讲给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