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城市间的法治协同,正从机制建设向效能释放转变,创新能级持续攀升。作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桥头堡”,普陀正积极探索公证制度在民生保障、经济护航、经验共享等领域的跨区域实践,从开创养老预付款监管新模式,到为企业提供跨境法律支援无缝衔接,再到共享先进法治实践经验,沪宁沿线的法律共同体正打破行政壁垒,将传统点对点的协作关系,系统性地整合成一个响应迅速、支撑有力的全链条法律服务网络。 科技赋能,智慧监管织密养老“安全网” 近年来,养老预付费领域的“监管难、维权难”成为社会治理的突出痛点。今年,普陀公证处与无锡余庆堂网络科技公司跨界合作,推出“公证提存+科技赋能”的养老预付费押金监管新模式,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养老机构预付费公证提存全覆盖,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一剂“良方”,标志着法律服务与前沿科技进入了相互赋能、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公证提存监管小程序 “我们意识到,要真正保障老年人的‘养老钱’安全,必须引入中立的第三方监管力量,并将法律制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日前,在普陀公证处会议室中,一场关于养老预付款提存公证小程序的洽谈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无锡余庆堂网络科技公司代表与公证处负责人就产品界面、身份核验、安全策略、异常流程等关键节点深入研讨。“通过‘公证提存+科技赋能’,将监管的‘硬约束’融入到服务的‘软流程’中,从而实现让每一笔押金都可控可溯。”普陀公证处副主任郑敏介绍。家属只需通过“上海普陀养老预付监管”微信小程序,在完成身份认证和合同上传后,即可将押金一键支付至受公证机构监管的提存专户。这不仅彻底阻断了养老机构对预付费资金的随意支配,更为全区57家养老机构、3800余名老人的“养老钱”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无锡余庆堂网络科技公司、公证处为养老机构培训使用小程序 这一创新监管举措带来的积极效应也随之显现。提存监管模式实施后,入住老人人均缴纳押金明显降低,有效减轻了老年家庭的经济负担和资金风险。一位使用过该小程序的老人家属表示:“以前交上万元押金总是不踏实,现在资金由公证处监管,心里就有了底,感觉这笔养老预付款真正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对于养老机构而言,公证提存监管模式的落地所带来的显著改变,尤其体现在市场信任的回归上。“过去,我们收取押金总有些‘如履薄冰’,外界的质疑声一直存在,我们也担心资金管理风险。”而现在,尽管现金流模式有所调整,但换来的是各方信任的提升。上海普陀区城怡养护院负责人张振韵坦言,“现在我们能更专注于提升服务质量,最直接的感受是,我们的入住率稳有了稳步提高。” 意定监护经验交流活动 这一跨界的创新成果,不仅在上海成功落地,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获得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目前,天津、合肥、武汉、南京、长沙以及江苏多地,均已启动考察或即将落地这一监管模式。“沿沪宁的合作理念让我们能够迅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法律工具。通过跨区域合作,我们能快速复制这套成熟的、经过法律验证的系统到天津、合肥等地,极大地降低了这些城市的制度落地成本。”余庆堂网络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宋强表示。 跨域协作,专业服务护航企业“扬帆出海”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制造业和对外贸易集聚,法治服务如何跨越行政区划,高效响应企业全球化竞争需求,成为区域法治协同的又一关键维度。全球日化龙头利洁时集团旗下核心生产基地——利洁时(苏州)有限公司,在拓展越南、台湾地区及韩国市场时,曾因目标国家或地区监管部门对相关文件要求办理公证认证而遭遇“成长中的烦恼”。 利洁时(苏州)有限公司 面对企业“首次办理、流程不熟悉、用证时间紧”的痛点,普陀公证处依托沿沪宁法治协同机制,迅速启动“跨区域服务响应机制”。早在2022年初,普陀公证处便与利洁时集团建立合作,夯实了信任基础。在此次紧急求助中,公证处第一时间与利洁时(苏州)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深度对接,精准拆解各国和地区的公证认证要求,量身定制了全流程公证方案。利洁时(苏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普陀公证处主动启动了跨区域服务,远程指导我们准备材料,甚至主动代理完成后续的认证手续,原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流程,被压缩到了最短周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长三角法治协同所带来的‘加速度’。”此次公证跨区域服务的快速响应和深度嵌入,展现了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城市在涉外法治服务协同上的成熟与弹性,为长三角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竞争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后盾。 经验共享,软法指引促成制度“开花结果” 法治协同不仅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上,更在于先进经验和成熟制度的跨域流动与共享赋能。在民生保障的又一重要领域——意定监护制度的推广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城市间的经验交流正在结出累累硕果。普陀公证处自2015年起便积极尝试办理意定监护公证。截至2025年9月,累计办理案件已逾1500件,接待咨询人次超过5000。多年的深耕细作,使得普陀公证处从最初的“区域试点”蝶变为全国同行争相取经的“行业标杆”。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普陀区还编制了全市首部《居 (村) 委参与意定监护事务软法指引》,将法治精神下沉至基层,指导居村委更好地参与意定监护事务,提前做好居民的“事后安排”,为“老有所依”提供了更精细化的基层治理样本。 常州市司法局一行来普陀调研交流 正是这份全国领先的实践经验和制度设计,吸引了来自南京、无锡等地的公证同行前来学习交流。普陀公证处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技巧,从案例讨论、协议草拟到方案制定,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手把手”传授。在这种高效的经验跨域流动下,意定监护这项关乎民生福祉的制度,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多地迅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意定监护制度推广初期,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与基层社区有效地衔接。普陀公证处的经验,尤其是他们编制的《软法指引》,为我们打开了局面。”来自南京市石城公证处公证员俞秀珑对此深有体会,“他们并非简单提供一个公证模板,而是输出了整套的制度落地体系。这种无私的‘传帮带’,避免了我们走大量的弯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普陀区司法局负责人介绍,除了具体的业务交流,他们还积极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与常州、泰州等地司法局、律师协会深入交流,围绕法律服务业扶持政策、涉外法治建设等关键议题,达成法律服务业深度融合互动的共识。今年9月,普陀区举办的青年律师领军人才实训营,吸引了来自上海、常州、泰州等地的优秀青年律师共同参训,这不仅是一次人才的培养,更是一次区域法律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优秀青年律师训练营 截至目前,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跨区域法律服务交流活动已开展15场,覆盖从业人员逾百人次,促成了多项实质性的法律服务合作。这不仅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注入了强大的法治动能,更标志着长三角法治一体化从“物理联结”迈向了“化学反应”的关键阶段。 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持续深化,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城市之间将继续深化法治领域的创新与协同联动,构建更加系统、高效、便捷的区域法律服务生态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