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上海市排水运行调度监管平台瞬间吸引了目光。轻轻一点,汇集中心城区三大片区与各郊区的污水治理网络尽收眼底;指尖一滑,遍布全市的污水处理厂完整呈现;再一放大,纵横交错的城市排水管网、星罗棋布的排水泵站与管道水位监测点跃然屏上。降雨多少、积水多深、污水处理厂运转如何……一切动态,都实时汇聚于此,实现了“一屏观全域”。
“站在雨里做饭”“出门得备两身衣服”——这些曾是20世纪不少上海市民在汛期的记忆。如今,上海污水处理、防汛排涝的“硬实力”持续升级,上海排水正在向着更具韧性、更加智慧的方向迈进。“实时感知+动态模拟”的新技术也正在逐步让城市排水系统“聪明起来”。上海,究竟靠什么写就一张高质量的“治水答卷”?
百年排水,绿色高效运行
上海,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畔,依江面海,河网密布,肩负着守护长江口生态环境的重任。在这座因水而兴的国际大都市,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治水”需求日益凸显。提升污水治理能力成为上海筑牢“长江大保护”关键防线、守护江河安澜的重要使命。
自1923年上海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建成至今,上海排水行业已历经百年岁月。然而,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因建成年代早、规模大,普遍存在设计标准偏低的情况。上海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刘波介绍,“2016年,上海全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虽已达每日790万立方米,但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的仅占4%。”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
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尾水排放如何越来越清?污水处理效能如何越来越高?上海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打出水环境治理“组合拳”。通过开展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雨污混接普查整治、排水管网检测修复等专项行动,系统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从根本上强化了城市的“代谢功能”。
2019年底,上海市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及以上标准,显著提升了全市水环境治理水平。在全面实现排放标准提标的基础上,上海以前瞻布局持续夯实污水处理设施基础,顺利完成竹园四期、泰和等污水处理厂的新建与改扩建工程。截至2024年底,全市日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070.75万立方米,处理能力实现跨越式增长,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规模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一。
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年均值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水标准……刘波介绍,在提升处理规模的同时,上海污水处理系统不断优化运行效能,积极推动从传统“工程思维”向精细化“管理思维”转变。通过充分发挥三大区域污水连通管的输配能力,结合精细化区域污水调度,在确保出水稳定达标的前提下,增强污水系统应对雨天大水量冲击的能力。
同时,上海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厂低碳绿色运行,走出了一条“节能降碳、提质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污水处理厂通过利用AI算法实现曝气、加药等关键工艺的精准化、智慧化控制,在稳定提升出水水质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能源与药剂的消耗。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石洞口污水处理厂以及泰和污水处理厂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45个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为城市水环境的绿色治理树立了新标杆。
提升城市韧性
告别“雨中看海”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上海常面临台风、高潮、暴雨、洪水“四碰头”侵袭。全面提升防汛排涝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已成为上海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紧迫任务。
“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偏低、老化、混接,是老旧小区的通病,往往一下大雨小区就会积水。”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真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颉清坦言,该小区正是上海今年汛期受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以前下起暴雨来,小区路面积水可能要大半天才能消退。”徐汇区长桥街道徐汇新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新蕾表示,这个已建成近20年的小区,在2024年1月进行雨污混接整治的同时,改造了小区雨水管道,小区排水设施焕发新生,“无论是百年一遇的台风‘贝碧嘉’,还是今年的‘竹节草’,小区再也没有出现积水的情况。”
据上海市水务局介绍,为彻底解决雨污混接顽疾,上海于2024年启动了新一轮的三年专项整治行动,计划到2026年底,全面完成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工作。真源居民区已列入2025年雨污混接整治工程,计划年底完工,小区积水问题也将同步得到解决。
除了小区内部,汛期的道路积水更是困扰市民的城市治理短板。据70岁的市民刘先生回忆,在过去排水能力不足的背景下,上海中心城区曾饱受内涝之苦,“雨天看海”是城市韧性不足的真实写照。
针对这一顽疾,上海自1998年起便系统性推进中心城区道路积水改善工程。截至2024年底,这项长期的民生工程已成功改造366个积水点,有效提升了道路排水能力,让市民告别了在马路“看海”的历史。

上海市虹口区和平公园
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上海还将海绵城市理念深度融入城市韧性安全建设,通过对雨水系统进行提标改造,提高了区域排水防涝水平。截至2025年9月底,已有7个雨水系统建设工程顺利完工,另有16个项目仍在积极推进中。
走进虹口区和平公园,随处可见唱歌、跳舞、散步的市民,一派热闹祥和。然而,提升改造后的和平公园还隐藏着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一套高效的排水调蓄系统。虹口区建管委水务科副科长沈国林介绍,暴雨来袭时,公园宛如一片巨大的“海绵”,借助下凹式绿地、植被净化系统、下沉式景观步道以及可调节的湖体水位,能大量吸收并暂存雨水,保障了公园和周边36公顷区域的排水安全。
从治水转向“智水”
在持续夯实排水基础设施“硬支撑”的同时,上海正为城市排水系统装上“智慧大脑”。刘波介绍,上海正在构建“全行业、全过程、全覆盖”的“基础数据+运行监测+应用支撑”信息化新架构,并在标准规范编制、数据治理、应用场景建设、大数据分析、排水模型建设等智慧排水领域的探索不断走深。

上海城市排水数字化指挥调度平台
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在繁华的上海黄浦滨江,坐落着一座与众不同的泵站——蒙自泵站,这是上海首座集多功能生态排水与开放式花园设计于一体的示范性泵站,更是一个以“排水文化”为主题的公共空间。在这里,雨水泵、截流泵与调蓄池等传统排水设施藏于地下,与雨水花园、透水道路等海绵城市元素有机融合,完整呈现了水在社会中“使用—排放—收集—处理—回归”的全循环过程。
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季敏捷介绍,蒙自排水设施依托智慧运行平台进行管理,融合系统全感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智慧预测等数字化新技术,初步实现对市政泵站“放江、截流、调蓄、处理”四大功能的逻辑支撑,能提供运行分析、异常报警、联合调度、工单处置等多类细化功能。
自2007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上海已为3.05万公里公共排水管道、4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1067座排水泵站(不含下立交)等设施建立了完整的“数字档案”。目前,上海正在全力推进排水感知体系和模拟评估系统建设,在设施上增设水质、水量、水位监测设备,并且按照“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的思路,组建团队开展一体化运行专业评估诊断。通过“监测+模拟”的方式,这些设施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连成一张能“感知”的智能网络,从而实现全市排水运行的“一网统管”。
上海市水务局防御处副处长徐双全介绍,积水发现原本依靠热线工单、物联感知、舆情判断、灾情上报等传统方式,上海今年探索新增了人工智能手段,在已有视频探头中首批选取2万路进行智能巡检,重点聚焦下立交、易积水点、重大工程、机场车站等区域。
刘波介绍,随着2025年新投入使用的35辆移动抢险泵车全面接入“一网统管”防汛防台指挥系统,上海防汛装备完成新一轮迭代升级。从“人防”到“技防”再到“智防”,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上海正用数字力量为城市水安全保驾护航,让超大城市在面对汛期考验时更加从容自信。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