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以来,上海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和稳定器的关键作用,不断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位度”,在国际消费舞台中央绽放出璀璨光芒。
数据清晰勾勒出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强劲发展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1.5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9万亿元,这一超大规模市场为消费结构升级和品牌集聚创新搭建了宽广舞台,成为消费新潮流、新业态孕育的沃土。
6月25日,晨光中,一艘名叫LV“路易号”的“巨轮”驶进静安南京西路商圈,开启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之旅。这艘30多米高的“巨轮”,融合“首展、首店、首秀”功能,“全球唯一”的姿态,更是全球经济动荡中“上海磁场”磁力强劲的生动写照。
上海作为全球新品首发地,以创新为剑,不断披荆斩棘,首发经济从2.0升级至3.0版本。每年吸引超过3000个国际国内品牌在此举办首发活动,2024年各类首店累计达到7300余家,其中全球首店、亚洲首店及中国首店等高能级首店合计占比超过18%,数量和质量均稳居全国首位。
在商业品牌集聚方面,上海同样表现卓越。世界知名高端品牌、国内头部品牌集聚度均超过90%,国际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前列。中华老字号累计达197个,数量居全国首位,它们如同历史文化的使者,传承着上海的商业底蕴。上海时装周更是跃居全球时装周活力指数前五,被誉为“亚洲最大订货季”,全方位展现了上海作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时尚交汇点的独特魅力。
另外,2024年,上海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9万亿元,相较2020年增长超30%,直播零售额规模占全国比重超10%。豫园商圈、大华虎城商圈成为全国示范智慧商圈。AI+消费、品质直播、即时零售等多样化消费新场景纷纷涌现,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消费生态。
“政策+活动”双轮驱动,是上海推动消费增长的有效“打法”。全国首个大规模综合性消费节庆活动——“五五购物节”连续成功举办,2024年,上海又首创“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推出一批国际性、高能级节赛展演活动,有效带动入境游客、入境消费增长。此外,“数字生活节”“11直播月”“丝路云品电商节”等网络促消费活动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在此期间,上海市商务委谋篇布局,编制实施新一轮商业空间规划;统筹推进商圈能级提升三年行动,匠心打造夜间经济地标,精雕细琢夜生活好去处,使夜间经济综合指数稳居榜首。编制实施全国首份服务消费纲领性文件,推动成立上海市服务消费促进会,推出一批标杆性服务消费促进活动,打造10大融合性服务消费创新场景典型案例。通过发放“乐·上海”服务消费券、实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推行绿色智能家电专项补贴,精准落实国家“两新”政策,形成“消费券+以旧换新+绿色补贴”的三重激励。
为全面营造国际友好消费城市放心、安心、舒心、贴心的消费环境,上海还在全国率先实施支付便利化措施,实施优化离境退税消费环境行动方案,推出重点商圈“上海购物”诚信指数,全面推广线下零售企业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

在炎炎夏日的上海,位于兴业太古汇的LV路易号,镶嵌在繁华的商业版图之中,让时尚与热情在这个季节交织出别样的光彩。海沙尔 摄

上海时装周跃居全球时装周活力指数前五。孟雨涵 摄
“十四五”以来,上海坚持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影响力持续强化。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批平台企业通过连接供需两端、优化资源配置,正成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超级节点”,其影响力已渗透至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截至目前,上海大宗商品贸易百亿级、千亿级平台数量分别达到11家和6家,上期所在全球交易所期货和期权成交量排名中跃居第10位,上海黄金交易所已连续1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场内黄金现货交易市场。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上海项目、上海国际油气交易中心等重点平台项目也在“十四五”期间成功落地。
上海“十四五”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明确提出建设“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的目标任务,这意味着上海的商品市场国际化程度须得到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上海开展全国首批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推动浦东创建大宗商品贸易创新生态集成区,普陀创建上海市有色金属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区。中国(上海)宝玉石交易中心加快建设。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上海商品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更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集聚发展,增强了上海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改革是发展的“发动机”,发展是改革的“导航仪”。“十四五”期间,上海在坚持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同时,持续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具体举措包括:深入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7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企业。集聚培育多功能、高能级贸易企业总部,累计认定337家贸易型总部。成为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一批上海企业获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持续推进上海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青浦区各快递总部自动化、信息化投入不断提升。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建设,推动出口食品“三同”标准建设,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帮助外贸企业精准对接内销渠道。
这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系统性变革,既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惠及民生的“暖心工程”。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有了“4+6+N”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体系的支撑,覆盖八大品类、六大环节的主副食品运行调控系统初步建成,重点批发市场全面推行“名单制”“会员制”“预约制”建设。一批标准化菜市场得到新建改建,累计新增早餐网点近6000个,近19万名家政从业人员持有上门服务证,长宁、闵行还开展了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
“十四五”以来,上海坚定不移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战略,贸易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全球最大贸易口岸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
船舶进出有序,吊机繁忙作业,车辆来往穿梭,上海洋山港各集装箱码头一片繁忙景象……连续4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稳居4万亿元高位,“十四五”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口岸贸易总额突破11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6.5%,继续领跑全球城市贸易规模。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雄踞世界城市首位,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
在保持贸易规模优势的同时,上海贸易方式和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也令人欣喜。2024年高附加值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达59.1%,较2020年提高5.4个百分点,贸易价值链不断向高端攀升。贸易“朋友圈”持续扩大,合作伙伴已超200个,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较2020年增长114%,占比提高到40%左右。民营企业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进出口达1.4万亿元,增长10.2%,占比突破三分之一,成为外贸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上海快速成长壮大。作为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率先实现9610、1210、9710、9810四种模式进口、出口全落地,跨境电商年均增速超35%,成为外贸增长新引擎。自由贸易账户离岸经贸业务试点企业达636家,离岸贸易收支规模较2020年实现翻番,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
上海还成为全国首个再制造产品按新品实施进口的试点地区,再制造产品进口目录拓展至26个。推出全国首部专门规范保税维修的地方性法规,推动保税维修新业态创新发展,保税维修项目达30个,为高端制造服务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在服务贸易领域,上海积极落实全国版和自贸区版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率先实施一批服务贸易领域开放举措,2024年服务进出口达2521.7亿美元,数字交付服务进出口达1095.3亿美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3%和11.99%,服务贸易能级持续提升。
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得到建立,取得电子提单应用、国际数据服务等10项制度创新成果,实现航贸再保险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等4个全国“首创”。高水平建设上海DEPA合作区,推出电子提单、电子口岸等5个领域高能级国际合作项目。成功创建文化、数字、中医药等领域共6个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形成服务贸易发展新优势。

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桥吊林立,集卡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 李茂君 摄
“十四五”以来,上海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充分发挥对外开放试验田作用,在制度创新、平台建设、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改革开放大局贡献了“上海方案”。
在这片试验田上,上海高标准落实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80条试点措施已基本落地,开放水平相当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等国家水平。其中,提升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功能等77项政策措施向全国推广。
在这片试验田上,首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89项措施也已落地,落实新修订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加快推进增值电信、生物技术、独资医院等领域扩大开放,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广的市场空间、更大的发展舞台。
在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载体、东方枢纽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将于年底实现封闭验收和基本功能落地运行。顺利完成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二期)封关验收,洋山港成为全球第二大LNG加注港。
很快,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拉开帷幕。连续成功举办7届的进博会,累计展览面积超过240万平方米,意向成交金额超过5000亿美元。上海是进博会永久举办地,在城市服务保障水平上持续提升:连续举办“上海城市推介大会”,打响“上海投资”品牌,“365展贸网”上线运行,创新举办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进博会的成功举办,也推动上海加快建成“国际会展之都”,目前,展览面积稳居全球首位,国际展览面积占比稳超80%。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十四五”以来,上海还持续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添柴加薪。具体举措包括:连续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口岸通关时效大幅压缩,海运无纸化放货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先后制定实施会展业条例、服务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条例、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等上海地方性法规。上线全国首个支持贸易真实性审核的辅助信息平台“离岸通”,开展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试点。制定全国首部贸易调整援助地方规范性文件,全国首发“上海市贸易调整援助公共服务平台”等。
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则形成了“监管+服务”“通关+物流”“外贸+金融”的18大功能板块、75项特色应用,在全国率先实现货物贸易和部分服务贸易出口退税双“免填报”,成功试点首笔航贸再保险费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一键算碳”功能覆盖全球主要港口,每年支撑全国超1/4贸易量和5000万标箱集装箱吞吐量的数据处理,服务企业累计超过70万家,成为口岸营商环境优化的“数字底座”。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唯一认证的官方公众号,在这里,您可以得到最权威、最全面、最及时的上海自贸区各类信息。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读懂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