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市闵行区瑞金医院新院区的建设工地上,项目环评负责人对前不久办理审批的过程记忆犹新:“在区生态环境局的全程指导下,我们通过‘一网通办’办理,全程零跑动,3个工作日就拿到了审批结果。”
企业惊叹的“上海速度”,正是上海近年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营商环境优化协同并进的生动缩影。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约1/3涉环保审批项目凭告知承诺实现“即来即办、一天办结”。截至今年8月,已对145件轻微环境违规行为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免罚金额超1081万元;涉企生态环境计划检查数较去年减少15.6%,问题发现率却从22%提升至30.7%。
“我们始终坚持‘守牢生态底线’与‘激发企业活力’两手抓,通过全链条改革让绿色发展与企业成长同频共振。”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法规处处长何赟说。
“以前办理环评,准备材料就要跑好几趟,审批一等就是两个月。现在材料大幅缩减,网上提交、线上审批,迅速办结。”从事项目咨询多年的一位从业者细数着环评改革带来的变化。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耗时长、成本高等痛点,上海以“四减”改革打通产业项目落地“中梗阻”。
减项目,让“小事不折腾”。对环境影响小、风险可控的46类项目直接豁免环评,企业无需再走审批流程,节省大量时间成本。
减材料,让“数据多跑路”。依托“一网通办”实现“不见面审批”,电子材料共享互认,大幅缩短企业材料准备时间。
减时间,让“效率再提速”。将环评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一半,报告书从60日缩至30日左右,报告表从30日缩至15日左右,部分简易项目实现“当日受理、当日办结”。
减环节,让“一次就办好”。推行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一套材料、一次审批即可完成两项业务,目前已有近200个项目受益,平均缩短审批周期。
在此基础上,上海进一步推出“环评+”三大机制,为产业发展精准赋能。
“环评+空间”覆盖全市113个产业园区,72个完成规划环评的园区内,90%入园项目可享受环评简化政策。
“环评+产业”针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定制专项政策包,既满足环保要求,又避免企业重复投入。
“环评+项目”则为交通、供水、医疗等民生重大项目开通“绿色通道”,生态环境部门提前介入指导。瑞金医院新院区项目正是借此实现了快速办结审批。
“扫码就知道今天要查地下水、废气排放等8项内容,以前要分三次检查,现在一天就能完成。”在上海化工区,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执法人员出示的“检查码”赞不绝口。
这一高效监管模式的背后,是上海创新构建的“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机制。通过“先分级、再分类、差异化监管”,既减少对合规企业的干扰,又精准锁定高风险对象,做到“该放的放活,该管的管好”。
何赟介绍,生态环境涉企检查对象较多,不同检查对象环境行为表现各不相同。为提高监督检查针对性,在有效减少检查数量的基础上,提升监管和执法效能,生态环境部门对行政检查对象开展了“信用+风险”分级分类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开展差异化监管和执法。
第一步“信用分级”,为企业精准“画像”。上海每年围绕企业环保责任履行、违法记录、规范化管理等指标,对全市排污单位开展信用评价。2024年度评价覆盖4.8万余家企事业单位,结果分为A(诚信)、B(良好)、C(警示)、D(不良)四级。A级企业约占3%,多为获市级以上环保表彰、3年内无违法记录的标杆企业;B级企业占比超94%,是“无违法、需提升”的中间梯队;C级、D级企业合计约3%,多存在重大违法或多次受罚情况。
第二步“风险分类”,筑牢监管底线。在信用分级基础上,结合企业排污许可管理类别、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环境风险和影响程度等,将固定污染源分为三类:1661家重点监管对象(占3.4%),多为排污量大、风险高的企业;6656家一般监管对象(占13.5%),污染物排放量中等、风险可控;40913家简易监管对象(占83.1%),以小微企业为主,排污量小、风险低。
第三步“差异化监管”,实现精准发力。通过信用与风险叠加,上海将检查对象划分为四个监管等级:A级企业纳入“无感监管”清单,主要通过在线监控、大数据分析等非现场方式开展检查;B级企业按5%比例随机抽查,以指导帮扶为主;C级企业按20%比例重点抽查,强化整改督促;D级企业则实施100%现场全覆盖检查,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以前小微企业处置危废,找机构难、成本高,现在通过相关机制,处置便捷度提升不少,成本也有所下降。”上海某小微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上海在消除企业“痛点”上的用心。除了审批与监管改革,近年来,上海还在环境治理、企业服务等领域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市场主体。
在环境治理领域,“环境修复+开发建设”联动机制打破传统流程壁垒,将污染地块修复与规划建设同步推进,既保障土壤安全,又加快地块再开发进度。针对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题,上海构建危险废物收集体系和“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机制,切实降低企业处置成本。
在企业服务领域,上海通过“三个平台”升级服务能力。升级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金融机构与绿色项目精准对接,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做强科创转化平台,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人才与资本对接,加速成果落地;上线“E小二”智能咨询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免费提供“AI+专家”环保咨询,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此外,上海还探索纸制品制造等行业环评与排污许可AI辅助审批,开通危废跨省转移智能办理、餐饮项目选址禁设范围查询等服务,让企业办事更便捷。
作者:丁波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