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普陀 > 文章详情

“上海说唱”有传承,老法师校园授课带“新徒”

转自:上海普陀 2025-10-23 17:45:37

“金陵塔,塔金陵,金陵宝塔第一层……”一曲韵味悠长的《金陵塔》在普陀区子长学校的教室中回荡,余音未落,孩子们清脆的嗓音又唱起了轻快活泼的原创剧目《快乐曲》。

童声清澈,沪韵悠长,这不是文艺汇演的排练现场,而是甘泉路街道与子长学校携手打造的“上海说唱”非遗传承班日常教学的一幕。近年来,通过“经典与新创”双模块课程、“激励与传承”双生态构建、“社区与学校”双轨协同,这项承载海派文化的非遗艺术在校园中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经典重现”与“新编创作”双模块教学

上海说唱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融合多种戏曲唱腔,以灵活多变、说唱相间的表现形式独树一帜。如何让传统艺术在青少年中扎根发芽,成为非遗传承的关键课题。

“孩子们唱得真好!他们的天赋让我看到了上海说唱传承的希望。”市级非遗上海说唱代表性传承人龚伯康开心地分享。“我是一个曲艺演员,有责任将这门艺术一代代传下去。孩子们展现出的天赋让我们看到,只要用心培养,这门艺术一定能绽放新彩。”

龚老师在指导学生《金陵塔》等传统名段

传承班的课程设计独具匠心,形成了“经典重现”与“新编创作”的双模块教学体系。在龚伯康的悉心指导下,《金陵塔》等传统名段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而在青年教师王静瑛的创新课堂上,孩子们将红色文化、劳模精神、现代城市风貌融入创作,让百年曲艺焕发时代新声。

王老师进行一对一教学

“我们正在探索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之道。”王静瑛老师道出教学心得,“在保留经典的同时,我们更注重与当下生活相结合。看到孩子们在繁重课业中仍愿抽出时间练习,真的感到十分欣慰。”

独具特色的激励机制

走过初创阶段,传承班已从最初的十几名学员,到如今覆盖一年级至七年级的三十余人社团,这种活力的背后,是一套独具特色的激励机制在发挥作用。

“之前在我印象里,上海说唱就像一种被封印在老唱片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当我真正去了解它,我发现上海说唱其实它是和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生温子初在社团学习近三年,深刻体会到非遗的当代价值,“表演时,我不仅是演员,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温子初同学在不断练习原创剧目《快乐曲》

“上海说唱社团成立于2023年4月,一开班就得到了全体学生的热烈欢迎,今年社团的孩子们更是登上了上海市级舞台。”子长学校党支部书记张德荣欣慰地说。通过推行“小导师”帮扶机制、聘任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学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激励体系,让非遗传承从“单向传授”转变为“共同成长”。

学生黄舜禹对此深有体会:“我小时候学过沪剧,学习过上海说唱后,我感觉它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现在会说上海话的同学不多,希望通过我们的演唱,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这门非遗艺术。”

“双师+双轨”街校联动的创新模式

项目的顺畅运行,得益于背后坚实的街道与学校协同机制。甘泉路街道作为牵头方,制定整体规划,提供专家资源;子长学校则负责课程深化、学生管理与家校协同。艺术导师传技艺,学校老师管育人,通过“双师+双轨”模式,实现了双方资源的无缝对接与优势互补。

在街道舞台进行表演

“这门课程也是街道文化配送,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服务缩影。”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蔡敏慧说,“通过文化配送服务,我们既弥补了校园美育资源的不足,也以孩子为纽带,带动家庭关注本土文化,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

如今,上海说唱已成为子长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孩子们用清澈的童声传唱经典,也用青春的创意谱写新篇。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非遗艺术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校园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记者:胡文怡

编辑:戴琳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普陀再添Top赛场!2025上海Top Run 10公里精英赛报名开启!

 普陀区今年89个住宅小区物业费调价,背后发生了什么?

 从“无作业”到“优成长”,看普陀学校如何设计“一日精彩”

 普陀 你好 | 今日霜降!恍然暮秋至,静候冬日来

 宜川做好加梯“后半篇文章”,资金监管守护居民“电梯养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