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区基层治理的“指挥中枢”,普陀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自今年7月正式运行以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坚持“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这一工作原则,通过整合政法资源、优化服务流程、强化科技赋能,探索形成了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服务供给与风险动态管控相衔接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理性调处,让执行更有“温度”
李某夫妇是普陀区某小型企业的股东,公司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未能及时偿还6万元借款,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并将该公司及其股东列入被执行人名单,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7月24日,两人来到区综治中心求助,情绪激动,表示无意逃避执行,但恰逢女儿小学毕业,学校组织赴外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长需陪同乘高铁出行。因限高措施无法购票,他们担心影响女儿的学习生活,恳请暂时解除限高。“我们对判决没意见,也认罚,但孩子是无辜的。”妻子朱某的言语中带着哽咽,“我们怕这事给她心里留下阴影,影响她一辈子。”在接待窗口,夫妇二人情绪激动。

普陀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当天区综治中心接待的工作人员首先安抚了当事人情绪,详细了解情况后发现,二人虽经营失败,但仍坚持每月还款,目前已偿还部分债务。综治中心立即启动工作机制,将案件流转至区法院,依托联络平台沟通承办法官,并在周例会上专题研讨,寻找在符合法律规定前提下兼顾人文关怀的方案。
经区法院与综治中心多次沟通,综合考虑当事人积极履行债务、涉及未成年人出行等因素,依据相关规定,最终决定由当事人提交书面申请和承诺书,经区法院审批后,单次解除限高相关限制一个月。案件顺利解决后,区综治中心进行了回访,李某夫妇对中心的高效服务表达由衷感谢。
“执行是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最后环节。我们既要依法保障胜诉方权益,也要以善意、文明的方式兼顾被执行人的合理诉求。”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案例体现了中心在“依法办事”与“以情化解”之间的精准平衡,展示了善意文明执行的法治温度。
空间重构,五大功能区串联“一站式”服务链
李某夫妇的经历,并非孤例。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正是中心创新运行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长期以来,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一个普遍困境: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群众遇到纠纷时常感到‘投诉无门’,或是在不同部门间来回奔波。”区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普陀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受理窗口
为了破解这一治理痛点,普陀区对原有的信访接待大厅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升级再造。现如今,这片约400平方米的空间,采用“前店、中庭、后台”的创新布局,通过物理空间整合与流程再造,统筹整合了信访接待、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和多元解纷五大功能平台。“中心的建设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整合,而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资源的深度融合。”区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我们建立了议事协调、首问负责、统筹调度、报告预警、线上联通等一整套工作机制,形成了‘居村举手、街镇响应’‘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快速响应体系。”这种“握指成拳”的效应,使得中心自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成功接待处置了包括劳动争议、邻里纠纷在内的各类矛盾案件58件,展现出强大的实战能力。

中心内设检察听证室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心建立了分流机制。针对存量信访诉求和新增矛盾纠纷,实行差异化分流,既保留原有信访联席会议的有效机制,又强化了综治中心的综合协调功能,确保每一件纠纷都能得到有序、有效的处理。
职能重塑,让“群众诉求”在一个窗口解决
中心的核心定位,是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结地”、法律服务的“主阵地”、要素管控的“集结地”以及案(事)件处置的“指挥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心打破了传统部门间的壁垒,开创了“常驻+轮驻+特邀”的多元化工作模式。公、检、法、司、信访办五家单位各派一名业务骨干常驻,与区委政法委综治室联合组建工作专班,形成治理的“核心引擎”。房管、建管、国资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部门则以轮驻方式,每周定期到中心集中办公,针对复杂案件进行现场会诊,实现“一案一策”的精准“拆弹”。

中心内设人民调解室
与此同时,中心还广泛引入了社会力量。区法学会的专家、公益律师团队、心理服务团队以及像资深人民调解员郑怀水这样的“老法师”,都成为中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郑怀水不仅是常驻中心的金牌调解员,还身兼区平安志愿者解纷支队支队长,他表示:“我们不仅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很多时候,群众要的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份尊重和理解。”这些专业力量的加入,为冰冷的法条注入了人性的温暖,也为矛盾化解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和途径。
科技赋能,让治理更“聪明”、服务更“贴心”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区综治中心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中心内部署了先进的线上调解设备和全程录音录像系统,当事人即便身处异地,也能通过“云端”参与调解,让公平正义“不掉线”。

普陀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运作规范及制度要求
同时,普陀区正推进智能治理系统建设,探索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于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企业经营风险预警等场景,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数据的集成与分析,正在让治理从“经验驱动”走向“智慧驱动”。
三级联动,让治理触角延伸到“家门口”
中心的启用运行,也带动了基层治理体系的整体提升。目前,全区10个街镇已有6个完成规范化建设,其余4个正加快推进,预计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同时,三百余处综治工作站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至社区、居村,形成“区-街-居”三级联动的治理新格局。
“这种‘做强区综治中心、做实街镇综治中心、做细居村工作站’的模式,使社会治理体系更加立体高效。”未来,中心将继续推动“枫桥经验”与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功能布局,拓展服务广度与深度,真正让法治的阳光照进基层的每一处角落。
记者:吴锴
编辑:王雨思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普陀再添Top赛场!2025上海Top Run 10公里精英赛报名开启!
普陀区今年89个住宅小区物业费调价,背后发生了什么?
从“无作业”到“优成长”,看普陀学校如何设计“一日精彩”
普陀 你好 | 今日霜降!恍然暮秋至,静候冬日来
宜川做好加梯“后半篇文章”,资金监管守护居民“电梯养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