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女性 > 文章详情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和你一起慢慢长大

转自:上海女性 2025-10-23 12:46:49

当城市的车水马龙

匆匆而过

我们总在寻觅

生活里的柔软与光亮

或许是乡村田埂上

孩子追着父母的脚步

是舞蹈房里母女

相握的双手

是灯下共读时轻声的呢喃

是田间地头里

关于“热爱”的传承

……

暖暖FAM力第二季

继续带来五组不一样的家庭

乡村的田埂上,跳跃着妈妈的“小尾巴”

——青浦区・沈翠家庭

她曾是写字楼里敲击键盘的都市白领,却怀着对乡土的眷恋,回到乡村挑起村支书的担子。在她身后,总是跟着两条蹦蹦跳跳的“小尾巴”——那是她的一双儿女。

每到假期,孩子们便会跟着妈妈一起“上班”:他们踩过沾着露珠的田埂,听玉米拔节的脆响;他们走进独居老人的小院,递上一杯温热的茶;他们围坐在木桌前,在白布上晕染非遗扎染的诗意……

没有城市里的霓虹,也没有高科技的玩具,但孩子们在妈妈身边,慢慢读懂了“爱与关怀”,学会了“要尊重每一个人”。她说,只希望孩子们健康平安,“格局能大一点”——这份简单的心愿,藏着最动人的期许。

三代同堂的庭院,托举着彼此的期盼

——浦东新区・严建红家庭

在这满是烟火气的庭院里,藏着三代人的温情与默契。“互敬互爱,相互支持”是这个家庭共同的底色。老两口自结婚以来便相濡以沫,他们一起分担家务,一起教育孩子;如今有了第三代,他们又主动接过照顾孩子的接力棒,让年轻的小夫妻能安心追逐事业。

长辈们用对家庭的责任做榜样,晚辈们则把这份爱延伸到生活与工作中。他们 把“责任”藏在每一个细节里,连结婚都选择了最低碳环保的方式。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眼里装着家人的温暖,心里也埋下了“爱与传承”的种子。

在这个家里,三代人彼此扶持,“每一辈都竭尽全力托举下一代迈向更高的台阶”。

妈妈的两个舞台,把爱种进孩子心里

——静安区・陶利帆家庭 

她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舞台”:一个在大山深处,11 年来,她踩着泥泞山路,为三千多名山里孩子送去书本;另一个在小小的舞蹈房,音乐响起时,女儿的小手攥着她的手,母女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她从不对孩子说“要做公益”,却带着女儿整理捐赠的书籍,给她讲大山里孩子的故事。她说:“公益不是一时的热血,舞蹈也不在于跳得多好,而是有人愿意和你一起传递爱的力量。” 

爱,是日复一日的陪伴,也是一次次伸出援手的善良。

从校服到婚纱,用绘本点亮亲子时光

——徐汇区·谢歆家庭

他们是一对从校服走到婚纱的教师夫妻,婚后的日子里,“包容与理解”是彼此的约定。平日里,他们是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老师;一到周末,就变成了孩子们的“玩伴”,他们会带着孩子投身公益,用绘本开启特别的亲子时光。

后来,他们把这份温暖带到了更多家庭。他们在小区里办起了“绘读小课堂”:一家人齐上阵,爸爸讲绘本里的冒险故事,妈妈带孩子们角色扮演,孩子则举着彩笔,画出故事里的奇妙世界。

绘本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成了亲子间的游戏,也成了邻里间的纽带,让整个社区飘着书香与笑声。

“玉米之家”的童话,藏着满满的家国情怀

——徐汇区·巫永睿家庭

这是一对科学家夫妻,他们的家有个充满烟火气的名字——“玉米之家”。因为十余年来,夫妻俩携手耕耘,致力于玉米品质的研究。他们面朝土地却心怀世界,把对科研的热忱,悄悄融进家庭的日常。

他们会带孩子走进田间,看玉米从发芽到成熟,告诉孩子们“每一份收获都需要坚持”;他们会和孩子一起读《论语》《史记》,讲爱国爱家的故事,让“家国情怀”在心里扎根;他们也会鼓励孩子去运动、去挑战,教孩子们做自立自强的小勇士。

如今,孩子不仅在运动场上活力满满,在学业上也闪闪发光。他们用科研的严谨与生活的温暖,写下了属于“玉米之家” 的成长童话。

亲子陪伴

不是“我陪你玩”

而是“我和你一起成长”

最好的家风

也不是墙上的句子

而是父母做给孩子看的

每一个行动

是一家人并肩走过的

每一段路

用心陪伴、用爱传递

平凡的日子

也能过成暖暖的诗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