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窗敢开了,车好停了!”静安居民点赞身边新变化

转自:上海静安 2025-10-23 12:23:06

“晚上终于能开窗透气了,家里的油烟味没了!”

住在大宁路街道新梅共和城的陈阿姨最近心情格外好。而在几公里外的彭浦镇洪泉小区,居民张先生也感受到了类似的变化:

“现在下班回家,再也不用为找车位发愁了。”

这些改变,都源于静安区正在开展的“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区城管执法局聚焦居民们的急难愁盼,打出“党建+智慧+共治”组合拳,让城市管理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服务”,让两个小区的居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智慧治理:

呛人油烟变“烟火气”

新梅共和城沿街餐饮商铺,曾是周边居民的一块“心病”。油烟无序排放,加上商铺频繁更替,问题反反复复,让街区的“烟火气”变了味。

“以前晚上都不敢开窗,一做饭满屋子都是油烟味。”一位住在临街楼栋的居民回忆道。

大宁路街道城管中队在这次“百日攻坚”中,使出了“党建+智慧”两大法宝。队员们通过“一人一居”城管社区工作室深入社区,一家家摸排情况,建立起详细的油烟排放问题台账。同时,一款“贴心城管进社区”智慧云小程序上线,居民随手一拍,就能实时上传扰民线索,形成了“线上反馈—线下处置—结果闭环”的快速响应机制。

“我们的党员主动对接社区党组织,联合物业现场勘查,精准锁定了油烟排放的源头、时段和影响范围。”中队负责人介绍。

针对部分商铺未规范安装油烟净化设备、清洗记录不全等问题,执法人员联合物业上门,手把手指导整改。更关键的是,他们还将工作前置——在商铺装修开业前就提前介入,做好法律宣传和合规提醒,从源头上避免问题反弹。

如今走在灵石路上,曾经的油烟味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真正温暖的“烟火气”。居民们纷纷点赞:“现在的生活品质确实提高了!”

双重身份:

停车难题从“难”到“安”

“回家找个车位比登天还难”——这曾是彭浦镇洪泉小区居民每天的烦恼。

这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混合型小区,涵盖动迁房、售后公房与商品房,只有200个车位,却要容纳近400辆车。居民私占车位、外来车辆涌入等问题突出,成了社区治理的一块“硬骨头”。

转机来自“百日攻坚”行动。彭浦镇幸福综合网格站长邵芳泽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身兼街区党总支书记与城管执法队员的“双重身份”,既以党建引领聚合力,又以执法优势破难题。

邵芳泽将矛盾最集中的区域设为试点,联合居委会、物业精准排摸出31处被占车位。通过“百日大走访”,他带着团队逐户沟通,既宣讲停车管理政策,也倾听居民的合理诉求。针对顽固占位行为,他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快速协调城管执法、公安、镇管理办、房办等多部门,形成攻坚合力,依法取缔违规占位,高效释放了全部被占车位。

为防止问题回潮,

一套“共治+引导”的长效机制同步落地:

物业加强门岗管理与日常巡查,严控外来车辆;居委会创新方式疏导居民绿化需求;居民志愿者队伍主动参与监督,营造“人人管停车、人人守秩序”的氛围。

如今,洪泉小区的停车秩序井然,居民们感慨:“终于不用绕圈找车位,回家也能‘停得安’了!”

自“百日攻坚”行动开展以来,静安区城管执法局通过建强联动组织体系、推动党员下沉一线、深化党建业务融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无论是油烟治理的“智慧闭环”,还是停车管理的“多元共治”,都体现了静安区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中的探索与成效。

区城管执法局表示

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物业治理”机制,拓展智慧应用场景,推动执法力量下沉,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宜居静安、提升市民满意度持续发力。

记者:郁婷苈

编辑:叶苹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