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优越的自然生态为老人安度晚年提供适宜环境。如何在此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让老年人真正“颐养天年”?在崇明东平镇,有这样一家公办养老院,在照护老人生活的基础上,更关注老人精神、情感需求,多措并举,为院内44名老人打造出一个快乐、温馨港湾。
清晨,手持红旗、歌声嘹亮,东平养老院的老人们仿佛一支充满活力的老年合唱团。78岁的卢阿姨退休前是一名医生,如今成了院里的“领唱”,每天带领大家唱响经典红歌。在歌声中,老人们开启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的一天。
晨唱之后,护理员会带领大家做医疗保健操,舒展筋骨。活动完毕,老人们便根据各自的兴趣,参与到不同的小组中去——有人选择去小菜园,有人则静坐对弈。
92岁的徐奶奶最近迷上了种菜,趁着天气转凉,她正和几位老伙伴一起栽种鸡毛菜。“看大家种得开心,我也动一动,活络筋骨。”她笑着说。另一边,几位“象棋迷”老人雷打不动地对弈拼杀;院长也时常加入老人中间,或一起唱歌,或弹琴伴奏;工作人员一边服务一边与老人亲切交谈的场景,更是随处可见……
充分尊重老人意愿、满足老人多元化的需求是这家养老院的“快乐密码”。而养老院护理团队对老人从身体到情感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护,则如养分之于大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让老人始终生活在松弛愉快的环境中。
“达瓦里希(俄语:同志),我们又要来咯,one two three four”“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这是护理团队负责人黄娟和87岁的蒋爷爷之间的“暗号”,黄娟的几句俄语、英语都是蒋爷爷教的,每次打招呼,双方互称“达瓦里希”。黄娟说:“老人就像老小孩一样,他们喜欢听到可爱的声音,不喜欢指挥、命令的语气,不喜欢很生硬的交流。”
在养老行业工作多年,黄娟始终没有停止学习。她不仅是高级护理员,还取得了陪诊师、食品安全管理员、消防设施操作员等多项资质。“仅仅掌握照护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医疗常识、营养学知识等都要持续学习。生活照料只是基础。”
在黄娟的带动下,护理团队定期利用老人午休时间开展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这支10人团队中,不少都是高级护理员,逐步成长为懂护理、懂心理、懂营养的“多面手”。
2024年的一天上午,护理员马立英和同事们发现身体健朗的秦爷爷没有如常外出散步,她们立即前往房间查看,发现老人躺在床上,随之上演了一场堪称“教科书”式的急救,最终老人顺利脱险。
东平养老院全院仅有50个床位,现有老人44名,据了解,他们中大部分曾经是农场知青,近三分之一老人退休前从事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
东平养老院院长沈志刚表示,老人住到养老院来,是来养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吃好住好就可以了,我们还要从他们的精神食粮、健康这些方面多多考虑。”
东平养老院让人刷新了对“养老”、“暮年”的认知,这里的快乐并非浅层、形式化的快乐,而是源于被看见的需求,源于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支持。
记者:蒋晓燕
摄影:方天扬
编辑:陆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