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堡镇堡渔村,有一座渔村历史展览馆,藏着村落与长江共生的岁月记忆。今天一起走进这座渔村,探寻它的蜕变故事。
在位于堡镇堡渔村100号的渔村展览馆内,竹制的渔梭、磨损的渔网、锈迹斑斑的船锚静静陈列着,这些曾是渔民赖以生存的“吃饭家伙”,如今成了记录时代变迁的珍贵“老物件”。
于堡渔村而言,展览馆不只是“陈列馆”,更是“传承馆”。如何让“老物件”活起来,让渔文化中的坚韧、协作精神代代相传,是堡渔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堡渔村村委委员奚伟文表示:“尽管渔船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依然要让渔文化延续下去。每年,村里的假日学校都会融入渔文化相关课程,比如制作船模、编织渔网袋等;同时,不少年轻人也积极投身于文创产品的开发,用作品传递渔文化的内涵……这些都是对渔文化的有力传播。”
老物件的“静”,映照出渔村转型的“动”。2020年,长江十年禁捕政策正式实施,成为这座世代“靠江吃江”的渔村转型的分水岭。悄然间,堡渔村开启了从“依渔而生”到“护江而兴”的新征程。堡镇生态养护社禁捕队,正是这场转型的“亲历者”与“守护者”。
堡镇生态养护社禁捕队队员谢峰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沿江巡逻,及时劝阻违规捕捞行为,发现网具、地笼等也会第一时间上报。“作为曾经的捕鱼人,我们切身感受到禁捕带来的变化——如今江里的鱼明显比以前多了。这让我们更加坚信,长江禁捕是值得的。”
从展览馆里的老物件,到江堤边巡护员的身影;从“撒网捕鱼”的旧生计,到 “巡江护渔”的新生活——堡渔村的十年禁渔路,不仅守住了长江的生态底色,更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这座与长江共生的渔村,正在新的时代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记者:柯海昕
摄影:顾晟凡
编辑:陆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