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徐汇区枫林街道天钥新村(六期)的弄堂里满是喜气——礼炮“砰”地炸开,彩带裹着阳光落在居民肩头,枫林街道天钥新村(六期)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搬场仪式就在这热闹里拉开了帷幕。搬家的居民被送上鲜花与伴手礼,笑着道“等两年回来住新家”。居民们坐上搬场车,车窗摇下,有人挥着手里的钥匙,有人比划着“两年后见”,眼角眉梢全是藏不住的期待。
搬场车缓缓启动,天钥新村(六期)居民即将梦想成真
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天钥新村(六期),曾是居民口中“烧菜时油烟会撒‘胡椒面’”的老房子,厨房几家合用、阳台见不到太阳,如今终于要迎来“焕然新生”。“等了十几年,终于能在自家阳台晒到太阳咯!”居民张阿姨摸着搬场车上的行李箱,语气里满是盼头;王阿姨也凑过来笑:“以前四家人挤一个厨房,大夏天做饭像‘蒸桑拿’,这下总算熬出头了!”
这份期待,背后是十余年的等候。今年1月23日,枫林街道天钥新村(六期)旧住房更新项目实现了100%签约,根据规划,天钥新村(六期)的旧住房更新项目会拆除原有的9幢旧房屋,新建3幢高层、1幢多层带电梯住宅,并新增地下车库和配套用房。628户居民即将告别厨卫合用、房屋老旧的困境,等着两年后“原拆原建”,搬入带电梯的全装修新房。新家到底能不能满足大家的期待?记者找到了项目负责人杨晨光,听他拆解“民心设计”。
“我们跑了无数次居民家,把大家的‘痛点’一条一条记下来,才定了最终方案。”杨晨光说,区房管局、枫林街道、设计团队与项目专班耗时一年多,方案推翻重拟、优化打磨超30稿,不仅把原来39种杂乱的户型归并成27种,更借着“拆除重建”的机会,让老房子从功能到“气质”都彻底“翻新”。
改造后的天钥新村(六期)远景概念图
(具体以审批为准)
“朝南的阳台,是好多居民盼了一辈子的事。”天钥新村第一、第二居民委员会党总支书记季恺娴说,比起搬走,居民更舍不得这里的熟邻里、老味道,“但没阳台的苦,大家受够了——有的一室户朝北,整年见不到太阳,衣服只能挂在楼道里;有的朝南房开窗对着别人家的阳台,人家拉个帘子,自家就暗了。”如今,项目给每一户都设计了朝南阳台,在保证居室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还配上了独用的厨房和卫生间,真正实现“独门独户”的舒心。
天钥新村(六期)旧照
除了“大需求”,设计里还藏着不少“小贴心”。居民回搬时,所有房屋都将完成基本装修。而且,就装修而言,项目方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细抠细节。比如,考虑到现在大家都喜欢智能家电,厨房小家电也少不了,于是在厨房里增加插座数量,“在设计的时候,从洗菜到切菜,到电饭煲的摆放,还有居民烧菜做饭时在厨房整个活动的动线,我们都会考虑进去。”考虑到居民后期使用需求,要求所有卫生间的马桶旁都设计插座。
空间利用更加合理,社区配套也更加完善。住宅从原来的9栋楼变成4栋楼,天钥新村(六期)多出了部分空地,如何将这部分空地利用好,提升宜居指数?“大部分将作为景观绿化和草坪,这样老人和小朋友可以有更多活动空间。”此外,还将新增一些配套用房,包括物业用房、业委会用房、社区服务用房等。更贴心的是,天钥新村(六期)还将拥有地下二层停车库,车辆可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将更多空间留给居民,设置步道、休闲区域。
“你看这四栋楼的南立面,以后会整整齐齐的,一点不杂乱!”杨晨光指着设计图,语气里满是自豪。原来,旧住房改造的难点在于每户面积不一样,户型难统一,外立面很容易“高低不平”。为了让居民住得有面子,设计团队反复调整,把主要朝向的空调机位都嵌进外立面里,统一位置、统一风格,让新楼看上去既规整又有品质,一点不输新建商品房。
改造后的天钥新村(六期)外立面概念图
(具体以审批为准)
礼炮的余音渐渐散去,搬场车缓缓驶出弄堂,居民还在车窗后挥手。天钥新村(六期)的蜕变,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从“忧居”到“优居”,居民挥别的是逼仄的过往,迎来的是和城市一起生长的未来。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和理念,也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
记者:王永娟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