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区石湖荡镇西端,斜塘、圆泄泾、横潦泾三江交汇处的三角洲头有一块横卧的大石,上面雕刻着四个隶书大字——浦江之首。
夏秋的浦江之首,碧水之上三两鹅鸭留下怡然倒影,步道池畔紫娇花夹道相迎,东夏村成片的稻田绿意盎然。这个古时“浦江烟渚”的渡口现在已是AAA级景区,焕发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貌,成为市民旅游打卡、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以前河道周边环境比较杂乱,现在水清岸绿,来这里散步,心情都变好了!”东夏村一村民站在整治一新的申源河边,笑着分享身边的变化。他的感受,正是浦江之首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成效最真实的写照。
作为黄浦江的起源地,浦江之首不仅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松江区“三张名片”之一。为守护好这一方“源头活水”,区生态环境局联合石湖荡镇镇政府,以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为支撑,系统推进浦江之首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区域面积1800亩,覆盖河湖5条段、排水沟渠63条,水域面积约67000平方米,通过“外源控制、内源消减、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生态系统。
治理过程中,松江区生态环境局和石湖荡镇经过历经多次调研商讨,秉持科学施策、精准发力的原则开展工程项目,一系列“组合拳”下来,区域内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实现了“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治理目标。
结合区域特点,项目团队对36条灌溉排水沟和27条林地排水沟进行生态化改造。在农田排水沟中设置生态缓冲池并种植挺水植物,吸附氮磷及泥沙;将林地排水沟改造成生态拦截净化沟并在两侧裸土区进行生态覆绿改造,拦截林地地表径流;在5条河湖两侧建设植物缓冲带,解决裸露地面水土流失问题,拦截道路地表径流污染。
对区域内河道两侧土坡采取适当防护及生态修复措施,使得岸坡同时具有生态服务作用和工程防护作用。根据河道实际情况,通过利用小木桩构成水生植物种植平台,布置水生植物;布设生态网吸附悬浮物、提升水体透明度,生态化改造为微生物、水陆两栖动物提供栖息地和“交通道”等方式对河滨带岸坡进行生态修复。
在项目实施区域内河道全线设置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以及生态漂浮湿地,共计31201平方米。考虑到申源湖为封闭水体,自净能力较弱,将其改造为生态湿地,共计13000平方米。同时投放适量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丰富完善食物链,完善水生态系统结构,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水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人居环境,也为浦江之首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作为上海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单位,石湖荡镇以水为脉、以生态为基,推动“生态+文旅+农业”融合发展。依托“浦江之首”IP,打造1800 亩生态人文乡村产业社区——荡里有米;建设3.36公里慢行绿道,二期将达10公里;突出“石湖荡火车站”地理和历史性标志,将火车场景与“浦江之首草坪公园”形成区域联动,造就网红打卡点;以水文化为主题,建设水文化展示馆、春申堂等,传承历史脉络,获评松江区环境教育基地等。数据显示,2020年起至2024年底,浦江之首累计接待游客近74万人次,旅游收入连年增长,生态价值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价值。
从“生态源头”到“发展源头”,浦江之首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未来,石湖荡镇将继续深化“两山”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好风景孕育好经济,好生态迈向好生活,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浦江之首样本”。
来源:生态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