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长宁 > 文章详情

将法治思维融入基层治理,江苏路街道注重提升普法供给的“量”与“质”~

转自:上海长宁 2025-10-08 20:50:18

将法治思维融入基层治理,助力法治文化品牌日益彰显、居民法治素养显著提升,“八五”普法期间,江苏路街道聚焦打造“和美家园、社区范例”的美好初衷,在普法供给的“量”与“质”上下足功夫,构建起群众广泛参与的法治生态。

梧桐掩映的百年愚园路,是江苏路街道的一颗璀璨明珠。2022年,愚园路法治文化街喜获“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这一“国字号”招牌。

实际上,从在愚园路历史风貌区开展历史文化传承和建筑保护工作开始,江苏路街道便不断深耕历史名人墙、“愚巷法治试验田”等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在“八五”普法期间,愚园路历经一次次“焕新”,不仅注入更为多元的法治文化基因,而且在道路的每一个角落都镌刻下专属的法治印记。

“由街进弄”,漫步愚园路和周边弄堂,如同浏览一部法治文化画卷,特色法治文化点位接踵而来,如设置“与法桐在”法治公共艺术雕塑小品、布展愚园路历史名人墙、打造钱学森科学家精神展示馆等法治文化展示点......如今,愚园路上的每一处景致都将法治文化与历史底蕴紧密相融,最终串联成可参观、可阅读、可感受的法治路线,实现了法治文化聚“点”成“面”的集群效应。

在社区里延伸和拓展基层的普法阵地,为有效创新方式载体,增强普法吸引力,江苏路街道在辖区多个场所设立的法治读书角、法治文化墙和法治宣传栏等,成为展示法治文化的重要平台。“八五”普法期间,江苏路街道还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曹家堰居民区成功获评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既有历史风貌保护区,也有高端商务区、老旧里弄等,多元空间形态导致涉执法类投诉中历史建筑保护、噪音扰民等问题时常出现。如何以法治护航民生、以法治凝聚民心,江苏路街道创新建立了“三阶会商”机制,通过协同机制破解“单兵作战”瓶颈,构建灵活高效的执法模式。

比如针对油烟扰民、噪音污染等民生痛点,江苏路街道牵头公安、消防、房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对高频投诉问题实行分类管理,形成“发现—处置—反馈”闭环动态跟踪会商,推动从“被动接诉”向“主动治理”转变。如此一来,通过灵活运用“三阶会商”机制,执法程序更加严谨、法律适用更加精准、有效降低执法争议,涉执法投诉量呈下降趋势,群众对法治建设的获得感逐步增强。

“八五”普法期间,江苏路街道深入实施“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5年来,已培育社区法治骨干300余人,帮助他们成为社区普法的“播种机”和依法治理的“排头兵”。江苏路街道充分发挥法治骨干的作用,指导居民区修订完善居民公约、住户守则,推广运用“提议定办评”等议事协商机制,逐步提升居民自治法治化水平。

以法治之光点亮城市角落,用法治温度滋养民生幸福。“八五”普法期间,江苏路街道不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辖区内蔚然成风,普法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普法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图片来源于江苏路街道

撰稿:闫 漫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