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大数据中心主任 黄虹 当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进入医学领域,医学教育的过程正在被重新思考。技术发展是否能以及如何赋能“培养良医”的过程?在华山医院党建引领下医院教师工作论坛暨“师说·华山”文化沙龙上,华山医院大数据中心主任黄虹以技术与教育的双重视角,启发了关于融合与创新的探索。“只有系统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推动医学教育向深层次变革。” “ 大数据 如何赋能医学教育?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AI时代。在医学教育这个相对传统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医院从事信息及大数据的工作者,我也一直在思考:AI能为这个领域带来哪些改变。今天,我想从实际工作出发,与大家分享关于人工智能与医学教育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想谈谈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这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更涉及整个教育过程的变革。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转变。在这个时代,师生角色正在经历微妙的变化。可能这一刻你是老师,下一刻就变成了学生。这种动态的轮换正在成为新常态。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确实面临着巨大挑战。在AI出现之前,我们推崇的是知识储备量大、传递速度快的人。然而,现在机器可以在瞬间整理出条理清晰的内容,人工团队的知识更新效率已经难以与之匹敌。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初期作为辅助工具,到成为增强人类能力的伙伴,最终可能引发某些岗位是否被替代的深入讨论。回顾AI刚出现时,不少医生曾担忧自己被取代,但几年实践下来,越来越多的人确信,AI将成为医疗与教育中的高效助手。 其次,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确存在明显局限。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它既是高度理论化的学科,还极度依赖实践积累。 在大学课堂讲授选修课时,我明显感觉到单纯依靠PPT和课堂讲解的局限性。我们缺少模拟真实临床环境的教学手段。虽然学校设有技能实验室,但实操和理论教学仍然是割裂的。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传统的通用化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我们迫切需要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但目前仍面临诸多实施困难。 在临床决策中,我们也常常面临伦理困境:如何平衡治疗效果与患者舒适度?如何处理家庭社会矛盾?这些都是在“好”与“合适”之间的艰难抉择。理想中,我们希望培养出能迅速适应临床工作的学生,但现实是医学教育难以覆盖所有现实情境。与此同时,医学情境本身也在社会多元价值观背景下持续演变,愈加复杂。 再说到教学评价体系,目前主要还是依赖试卷考试和临床技能观察,但未来可能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以我们信息部门为例,现已借助大模型将培训材料自动转换为题库,并通过在线系统实时评估学习效果。工程师们笑称现在“更卷了”,因为管理者可随时查看学习进展。未来,我们还可进一步模拟真实操作环境进行测评,真正实现机器与人脑相互促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人工智能的兴起具有自己的历史脉络。从农业文明到工业革命,再到计算机时代,人类积累了海量数据,而芯片技术的突破带来算力飞跃,共同构成大数据时代的三大支柱:算法、算力和数据。尤为关键的是,算法依赖坚实的数学基础,直接决定了AI的发展上限。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已受到各国高度重视。我国于2023年成立国家数据局,明确将数据列为第五大生产要素。上海市政府也推出多项专项政策与基金,重点布局医疗AI领域。患者教育水平也在普遍提高,他们常常携带最新研究成果与医生深入讨论治疗方案,这反过来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以上原因,在医学教育中,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如何为每位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探索如何实现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无缝融合。 展望未来,AI有望在医学教学中发挥更大价值。例如,利用病例数据自动生成试题,实现学习过程的实时评价;通过视频分析实时评估外科手术操作;借助VR技术进行理论与实操训练;建立经典病例库以创新互动教学模式。像我这样,工作地点不再重要,“在线”才是关键,“线上”会成为新的教育现场。
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正在迅猛迭代。传统机器学习技术早已应用于放射等影像分析,而当前的大模型技术展现出更强的通用能力。总体来看,AI展现出的四大典型特征:高度通用、快速迭代、发展路径不可预测,以及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些特性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个需要人类主动思考如何限制其发展的新技术。对医学教育而言,我们面临如何有效融合AI技术的挑战,包括伦理、隐私和安全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需要解决工具易用性问题。大模型虽好,但如何让教师便捷使用仍是难题。最后,还有投入问题,发展AI需要团队和算力支持,这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只有系统性地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推动医学教育向深层次变革。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更多关于人工智能与医学教育融合的深入讨论。
讲者介绍
黄虹
大数据中心
主任
副研究员,长期深耕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域,全程参与并主持医院信息化项目的规划与实施,近年来聚焦医疗数字化转型,牵头构建融合数字赋能、数字创新与数字安全的医院新型数字生态体系,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学术任职: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委会常务委员、上海医院协会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参与“基于元宇宙和大模型的沉浸式医学教育系统”“人工智能辅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等重大项目,荣获全国优秀首席信息官、全国医院信息化杰出创新力人物、上海医院协会先进个人等荣誉。参与编写《医院信息管理》并担任副主编,在《中国数字医学》《药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智慧诊疗、患者服务、临床决策支持等各个领域。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