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大场镇第二综合网格紧密围绕居民身边“小修小补”之需求,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党群服务精准化,以一件件小事凝聚民心,以一桩桩实事排解民忧,全力将居民日常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便民利民的“满意清单”,实现“民生温度”与“治理精度”的双向提升。
以靶向思维“小修”治理精度
找准机制中的“齿轮卡壳处”“流程梗阻点”,逐一拆解、精细调试,通过“靶向施治”的精准,让每一项举措都踩在群众需求的“点子上”,精修出网格治理的精度。
修“流程齿轮”,让网格响应更高效
第二综合网格“12345”工单主要集中在绿化养护、城市环境整治及安全隐患排查三个方面。针对存在的高频、集中问题,为确保各项措施精准对接、高效运行,第二综合网格党建联席会迅速启动“快速响应—协同处理—长效预防”联动响应机制,由网格长牵头,交管一大队、城建中心、城运、城管、街区党支部等多方参与赋能,推动网格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攻坚”转变,切实把党建“软实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硬支撑”。
依托联动响应机制,发挥网格赋能团力量,排查并整改了多起设施老化问题和安全隐患。例如,华灵路、行知路、大华路多条人行道及横道线路段经整治,斑马线清晰可见、人行道平整顺畅,并赢得了周边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广泛赞誉,大家纷纷感慨:“家门口的路好走了,心里也更踏实了”。
修“感知触角”,让网格治理更贴心
落实网格巡查发现机制,依托“站点接待+街区走访+数字平台”等多渠道收集诉求,实施“早预警、早介入”策略,推动治理重心向“事前预防+主动解决”转型。第二综合网格通过召开现场沟通会、专题协商会等,针对行知路小区、大华一村七居与大华中学共用围墙的修复工作进行多次研讨,依托联动响应机制,突破传统部门壁垒,实现治理资源的高效配置。此外还有大华三村六居、大华二村滨江雅苑两个居民区,以及真金路、行知路、真华路三条路段树木修剪问题,网格通过实施科学修剪过密枝丫、清理绿化死角等精细化措施,圆满完成全域树木养护工作。
以绣花功夫“小补”民生温度
在群众生活的“细微处”下功夫,补全服务的“空白点”、填满情感的“疏离感”,让治理的暖流渗透到细处。
补“站点缺口”,让便利触手可及
细“补”,更要补在“看不见的缺口”里,让关怀润物无声。在服务群体覆盖上,第二综合网格联动街区合伙人、爱心企业和商铺,因地制宜打造“暖新驿站”微站点8个,为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工作者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针对街面非机动车充电难、飞线充电问题,第二综合网格依托党建联席会集体商议,最终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充电桩加装方案,目前建成新沪路、行知路2处“红色便民充电站”,有效缓解了附近商铺、快递小哥非机动车充电问题。
补“服务空白”,让共建凝聚合力
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事,用贴心举措填补服务空白。暑假期间,第二综合网格携手共建单位大华新村派出所开展反诈宣传专题讲座1场,帮助居民增强反诈意识,筑牢反诈“安全网”,同时面向青少年开展了“‘警’彩相伴,安全‘童’行”职业体验活动2场,让青少年能够亲身体验民警的日常工作,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安全知识深入童心。
大场镇第二综合网格将“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通过“小修小补”式的治理模式,积极探索既“接地气”又“暖人心”的网格治理实践路径。将网格治理的“精度”与“温度”与“小修小补”有机结合,将修树、补路等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视作影响民生获得感的“大事”,一件件妥善解决。在细微之处彰显实效,于平凡之中传递温暖,使生活与治理在“修修补补”中变得更加扎实、更加贴心。
通讯员:林远
编辑:张思源
资料:大场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