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晓文
作家、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寒露,便踏着秋霜如约而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它标志着孟秋的余热散尽,仲秋的清寒渐浓。
民俗与节气相融而生、相伴而行,作为当地人与自然对话的“活化石”,每一项习俗背后,都藏着对时节的敬畏、对生活的热忱。而沪郊的寒露,不仅是气候转凉的节点,更是一段浸润着稻穗香、蟹膏肥、菊蕊黄的民俗时光。
寒露三候:沪郊田野里的自然启示
节气的智慧,首先藏在“物候”里。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而沪郊田野的自然景象,正是这三候最生动的注脚。
“一候鸿雁来宾”。寒露时节,最后一批鸿雁掠过沪郊的天空,它们或排成“人”字,或列成“一”字,朝着温暖的南方迁徙。
虽然,如今农业气象服务已非常精准细化,但寒露时节,在崇明岛东滩湿地,仍时见有村民举着望远镜眺望——这可不仅是观赏候鸟,更是沪郊农户判断时节的“老办法”。
鸿雁宾至,意味着天气真的冷了,得赶紧把田里的稻子收回家。
更早的年代,沪郊农户还会根据鸿雁的飞行高度判断气温,飞得低说明近几日有雾,需提前做好晒谷的防雨准备。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乡野的河汊、池塘里,时常会出现外壳纹路与麻雀相似的蛤蜊。古人无法解释这种自然巧合,便浪漫地认为,麻雀怕冷,钻进水里变成了蛤蜊。
如今,科学虽早已揭开谜底,但在金山嘴渔村,仍会有老人在寒露这天带着孩子去滩涂捡蛤,“这是教娃认节气呢,让他们知道,天凉了,水里的‘宝贝’也该肥了。”,这种“以物记时”的习俗,正是沪郊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
“三候菊有黄华”。菊黄,是寒露最鲜明的标志,那时,沪郊的田间地头、庭院墙角,野菊、金盏菊、杭白菊次第绽放,金黄的花色把秋光染得愈发浓烈。在青浦练塘镇,种植菊花已有上百年历史。据说,寒露前后、晨露未干时采的菊花最香,用来酿酒、做糕、泡茶,制成的“菊香三部曲”弥漫着浓浓的寒露味道。
食蟹正当时:沪郊寒露的“第一口鲜”
赏菊持螯,沪郊寒露,最不能少的美食就是蟹。上海人爱吃蟹,而沪郊的大闸蟹,如今,已成为寒露时节的“顶流”。沪郊目前已形成了崇明、松江、宝山、浦东四足鼎立,青浦、金山两翼协同的养蟹局面 。
沪郊地产大闸蟹在上海市场的热度持续走高,黄浦江大闸蟹等本地品牌凭借优良的品质和现代化的养殖技术,成为沪郊特色农产品的代表 。
上海人吃蟹,讲究“慢”与“雅”,有“一只蟹吃一小时”的说法。这不是磨蹭,是为了品出寒露的“鲜”——蟹肉的甜、蟹黄的香、蟹膏的糯。要知道,所有这些,都是时节馈赠的礼物。
除了大闸蟹,沪郊寒露还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不是特指某一种菜,而是寒露前后成熟的青菜、萝卜、毛豆。在奉贤庄行镇,农户会把新鲜的青菜切碎,和着糯米粉做“菜糕”;萝卜则用来腌咸菜,“寒露腌菜,冬至吃”,腌好的萝卜干脆爽口,能吃到过年。
沪郊人腌菜,首选寒露当天收割的青菜,据说,这天的青菜水分少,纤维细,腌出来不涩。听沪郊老农介绍,祖辈们腌菜时,会在缸底铺一层盐,放一层青菜,再用石头压住,石头要选重的,这样青菜能腌透,不会坏。腌好的咸菜,能吃到第二年春天,配粥、炒肉丝,都是沪郊人最爱的“家常味”。
雅趣与养生:沪郊寒露民俗的“新传承”
节气不是“老古董”,它在跟着时代变。如今沪郊的寒露,既有传统民俗的“根”,又有现代生活的“新”。
赏菊是寒露最具“文化味”的习俗。在嘉定南翔古猗园,每年寒露都会举办菊花展,千余盆菊花争奇斗艳。
寒露赏菊的习俗在沪郊源远流长。旧时,沪郊的文人雅士,会在寒露这天邀上好友,在菊园里摆上一桌“菊花宴”:菊花酒、菊花糕、蟹粉豆腐,再配上一首咏菊诗,雅趣横生。
如今,这一习俗在新时代赋予新的“雅趣”。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斐然,加上寒露常与国庆黄金周假期重合,寒露时节,中心城区的市民也纷纷前来沪郊赏菊,老人带着孩子认菊花品种,年轻人拍照打卡,寒露赏菊,已不再是文人雅士的专利,而成为城乡居民共享的秋日雅趣。
相比于赏菊的文化韵味,登高则是寒露的养生习俗。沪郊虽没有名山大川,但有不少小山丘、高台——比如松江的佘山、青浦的淀山,包括浦东的人造双子山等都是寒露登高的好去处。
寒露登高,一是为“避寒”,二是为“望远”。中医认为,寒露后阳气渐收,登高能舒展筋骨,促进气血运行;而“望远”则是心理上的调节,看着秋日的开阔景色,能让人心情舒畅,缓解“秋愁”。
除了赏菊、登高等习俗得到很好的延续,沪郊许多地方还在保留着原有习俗内核的基础上,在寒露时节推出不少创意活动,为传统节气注入现代元素、赋予新的内涵。
在青浦朱家角古镇,寒露这天会举办“节气市集”:农户带着刚收的晚稻、刚腌的咸菜、刚摘的菊花来摆摊;手艺人现场制作蟹八件、菊花糕;孩子们则在“节气课堂”里学画菊花、听寒露故事。过去的民俗是“自家过”,现在是“大家聚”。市集不仅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了寒露,也让老习俗有了新活力。
在崇明岛,寒露的“蟹文化”也有了新表达。当地的民宿会推出“寒露蟹宴”,把大闸蟹做成蟹粉小笼、蟹肉炒饭、蟹壳黄,还会组织游客下塘捕蟹、亲手绑蟹,体验沪郊寒露民俗的独特魅力。
夕阳西下、秋风掠过。
沪郊的寒露,一段稻香四溢、菊黄蟹肥的民俗时光,就这样在忙碌与闲适、传统与现代中缓缓流淌。
策划:董言笑 朱冬冬 欧阳蕾昵 施勰贇
统稿:贾佳 施勰贇
海报设计:宋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