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治理的日常里,“走四百”(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工作是社工们最常见、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在徐汇区长桥街道长桥四村,这份看似平凡的走访被赋予了更深的温度。一次次敲门入户、一次次用心倾听,居委会和社工逐渐探索出一套既系统又温情的工作机制,让社区治理在细微处见真章。
“只有走进居民的家,才能走进他们的心。”这是长桥四村社工们的共识。社区块长潘泓在得知居民刘阿姨不幸失去女儿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上门安慰,并协助她申请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为这个失独家庭送去了安慰,这份及时的陪伴与帮助远超“事务性工作”的范畴。如今,老人遇到难处,首先想到的便是联系块长,这种信任的背后,是长期走访积累起来的深厚情感。
解决问题的方式,折射出居委会干部的智慧。一次走访中,块长成昊发现楼道里放着一台老旧缝纫机,既无法简单处置,又影响环境。居委会主任朱小玲想到了社区里的一位“缝纫达人”,经过沟通协调,缝纫机成为社区公益服务的资源。这样把“问题清单”变为“满意答卷”的柔性治理,正是长桥四村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闲置缝纫机成公共资源
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家事,是长桥四村社工们的另一条原则。独居的雷伯伯因长护险评估结果与自身健康状况不符而焦虑不安,潘泓得知后,立即上门解释政策,协助申请复评。在老人因高血压住院期间,他不仅持续跟进,还整理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指南,主动联系老人女儿,搭建起“子女—社工—老人”的三方关爱网络。最终复评成功,老人连连致谢。
雷伯伯持续32天的长护险“升级战”,正是长桥四村推行微网格“关爱三联动”工作法的缩影:联动设备,街道为高龄独居老人配备烟雾报警、红外线防跌倒、睡眠检测等智能检测设备;联动政策,社工在走访中精准识别居民需求,主动匹配政策资源;联动亲情,子女、社工、志愿者共联,在首要责任人子女之外,社工与志愿者持续补充关怀,形成长效陪伴机制。
社工上门关怀
长桥四村还积极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开展义诊、便民理发、“居校一家亲”等服务,既关注“一老一小”,也实现了资源共享与服务共赢。“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截至今年9月,长桥四村居委会已收到居民赠送的锦旗5面、12345热线表扬1次,这种“双向奔赴”的信任关系,正是“走四百”的价值所在,也是社区治理的灵魂所在。
记者:沈艺飞
编辑:邱彩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