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宝山 > 文章详情

今日寒露 | 秋色向晚,人间安暖

转自:上海宝山 2025-10-08 08:31:15

AUTUMN

今天是假期的最后一天,二十四节气里第一个带“寒”的节气来了!此时,白云红叶,菊有黄华,柿子甜熟,棉花丰收,我们走进了秋天中的秋天,但最近上海的气温仍然“升升”不息。

寒露三候

古人对寒露物候的描述是: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白露物候是“鸿雁来”,寒露物候是“鸿雁来宾”,说的是白露时鸿雁的迁飞工作逐渐启动,寒露时迁飞工作陆续收尾。谚语说:“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是说大雁最迟(农历)九月九,该走的都走了;小燕最迟(农历)三月三,该来的都来了。

所谓“雀入大水为蛤”,是说深秋时节,人们难觅飞雀,但见海边很多蛤蜊,其贝壳的纹和色与雀相似,便以为雀变成了蛤。这是古人质朴的想象。这虽是误解,却是一种浪漫的生命观:在时节的交替和季节的轮回中,生命并未凋谢,只是变换了存在的方式而已。想飞时,有翅,能高飞于天;想藏时,有壳,可深藏于海。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凄凄寒露时节“菊有黄华”。虽然菊花被视为傲寒的标识,农历九月也被称为菊月,但还有一种花,往往被文人们忽视,那便是棉花。“寒露时节尾花收。寒露不收棉,霜降莫怨天。”在农人的眼中,棉花才是秋季的“尾花”。所以农历九月,也是人们的纳棉之月、授衣之月。

秋天中的秋天

从前,漫长的岁月,人们跟着节气过日子,无论农桑,还是风物,无论起居,还是行止。

有句谚语叫:“九月狗纳日,十月日生翼。”是说到了农历九月,秋阳难得,就连狗都知道抓紧时机晒晒太阳。到了十月,白昼短暂,又难得响晴,太阳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不留神就飞了。渐渐地,“负暄”(晒太阳)便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免费养生。

“寒露百花凋,霜降百草枯”,随着气温的下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已成往事,所以深秋又被称为“穷秋”。

“寒露洗清秋”,此时节,“云悠而风厉”。标志性的景色便是“碧云天,黄叶地”。寒露时节,有一种明净,叫作望穿秋水。遗憾的是,那样的水少了,那样的天也少了。

有人说,寒露,是秋天中的秋天。“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好吧,就在这清冽的日子里,观赏秋天绚烂的“晚节”吧。

寒露

在不拥挤的自然里

邂逅人间的温柔

时光将秋化作露水

每一滴都藏着笨拙的爱意

星空换季,露染天地

朱红的秋意与橙黄的暖意交替

人间烟火里,尽是欢喜

愿与秋韵共迎风

与岁月共从容

编辑:张思源

资料:央视新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