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建设初级中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成员”——100只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陶艺瓦猫,它们并非出自工匠之手,而是由该校学生亲手创作完成。这些瓦猫将作为独特的“校园守护神”,为校园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灵动气韵,也成为学校特色陶艺教育最生动的注脚。
从屋脊神兽到校园精灵
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
瓦猫并非真正的猫,而是源自中国云南等地的传统建筑文化符号,常立于屋脊飞檐,传说具有吞金纳银、辟邪镇宅之寓意。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非遗文化‘活’在当下,与学生建立情感连接。”指导老师耿军介绍,“同学们在一次艺术比赛后对瓦猫制作产生浓厚兴趣,他们打破对神兽威严的刻板印象,计划为校园创作一百只有个性、有故事的瓦猫。”
于是,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在陶艺教室中生动展开。以陈渊锳同学为代表的团队成员在理解瓦猫文化底蕴后,纷纷将个人生活、梦想与观察融入创作。
百猫百貌,一猫一世界
指尖上的童心与哲思
这100只瓦猫,也因此成为100个独一无二的故事。
有成员创作了“学霸猫”,它戴着一副泥塑眼镜,前爪抱着微缩“书本”,神情专注。陈渊锳说:“我希望它镇守图书馆,‘吞掉’学习中的难题与困倦。”有成员捏出“运动健将猫”,它呈奔跑姿态,身上刻出流线型肌肉纹理,充满力量感,其使命是“守护操场,让每位同学享受运动快乐”。
从威严“正统派”到可爱“萌系”,从写实到抽象,每一只瓦猫不仅是泥与火的造物,更是学生情感、思想与创造力的结晶。它们从屋脊“走”下,化身为窗台的守望者、书架的同桌、走廊的哨兵,与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深度融合。
陶土育人,润物无声
一所学校的“泥土哲学”
这场引人注目的瓦猫作品展背后,是上海市建设初级中学对陶艺教育的多年深耕。学校已将陶艺从一门兴趣课,发展为贯穿三个年级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形成独特的“泥土哲学”教育观。
陶艺是一门“急不来”的艺术。从一团泥到一件作品,需经历揉泥的耐心、塑形的专注、阴干的沉静、乃至承受烧制失败的豁达。有成员回忆:“做瓦猫时一条腿断了三次,我修补了三次。它让我明白,失败是过程的一部分,完美并非唯一目标。”
校长吴鸿春表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文化传承、品格塑造与创造力激发。我们相信,当学生亲手为校园创造守护物时,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归属感和文化理解,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这100只瓦猫守护的不仅是校园空间,更是孩子们心中的文化自信与主人翁精神。”
如今,寻找、观察这些姿态各异的瓦猫,已成为建初学子校园生活的新乐趣。这些沉默的“守护者”静静诉说着关于传承、创新、耐心与成长的故事,它们证明:最朴素的泥土中,也能孕育出最璀璨的教育之花。
文字 | 成佳佳
图片 | 成佳佳
编辑 | 文茜婷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