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长宁 > 文章详情

这张1955年的老照片,见证了“共和国同龄人”的童真与中山公园的变迁……

转自:上海长宁 2025-10-07 19:20:49

云石音乐台前,大草坪上,一群孩子天真烂漫的形象被镜头定格。这张摄于1955年的黑白照片,不仅留存了七十年前的童真面孔,也镌刻下一群“共和国同龄人”的集体记忆,成为长宁变迁的无声见证。

在郭葆兴家中,这张摄于中山公园的老照片被悉心珍藏。照片上方,“宜昌路托兒站 慶祝一九五五年【六一】兒童節遊中山公園合影”的字样依然清晰。

照片中,孩子们站在中山公园标志性的云石音乐台前。郭葆兴指着最后一排右二的男孩说:“这就是我哥哥郭葆林,他是1949年出生的‘共和国同龄人’。”

这张黑白照片承载着一份厚重的家庭记忆。照片中的哥哥郭葆林,曾是家中的骄傲。郭葆兴回忆道:“老师特别喜欢他,他从小就是优秀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班上最出色的学生。”

然而岁月无情,哥哥已先一步离去。郭葆兴轻抚照片,语气温柔:“他要是能活到我这个年纪,看到这张照片该多感动。”

拍摄那天的记忆

1955年六一儿童节,对宜昌路托儿所里1949年出生的孩子们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从普陀区宜昌路前往长宁区中山公园,在当时可谓一段“比较遥远”的行程。

郭葆兴对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小朋友们个个兴高采烈”,宛如过节。

他解释道,那个年代拍张照片并不容易,拍集体照更是难得。

这张照片由宜昌路上“艺美照相馆”的专业师傅使用大型座机拍摄。郭葆兴赞叹:“这张照片拍得特别好,很清楚。”

中山公园的变迁

自1925年建成以来,中山公园见证了近一个世纪的城市变迁。

照片背景中的云石音乐台,曾是中山公园十二景观之一,属于英式建筑,石质人物雕塑精美。郭葆兴惋惜地说:“后面那个音乐台的雕塑,在历史变迁中已经消失了。”他比较今昔:“现在外观大致相似,但细看已不相同。”

中山公园后门也经历了变化。郭葆兴回忆,“后门的门扉始终未变”,但围墙已拆除,变成了“透绿”的开放空间,“比以前更美了”。园内那条蜿蜒的小路,至今依然保留原貌,仍是影视剧的热门取景地。

后门依旧,弯曲的小路也依旧。只是,照片中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如今已年逾七旬;而照片背景中的云石音乐台,也在时光流转中改变了最初的容颜。唯一不变的,是这份穿越时光的记忆,以及一座公园与一代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撰稿:季佳佳

编辑:程 前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