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服务对象从熟悉的居民变为清一色的年轻白领,如何与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打交道,并提升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呢?虹桥人才公寓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顾颖婧和团队用“三全”工作法来解难题→
去年五月,顾颖婧走进新开放的虹桥人才公寓党群服务中心,面对的不是她熟悉的居民楼,而是入住了上千名年轻白领的新型社区。她心里打起了鼓:“这些年轻人行色匆匆,彼此是‘陌邻’,对社区归属感很弱。如何与这群高学历、有主见的年轻人打交道,把他们凝聚起来?”
“传统社区靠‘敲门走访’就能摸清需求,但在这里,年轻人下班回家只想休息,不愿开门聊天。”顾颖婧很快意识到,必须打破固有思维,探索新方法。她和团队分析后,提出“全域覆盖、全程参与、全龄服务”的“三全”工作框架,从基础服务入手,逐步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第一次碰壁来得猝不及防。得知公寓住着一位大学教授,她热情邀请对方为社区党员讲党课,却被明确拒绝:“我上班教了一天课,下班不想再‘开课’。”这句话让顾颖婧瞬间醒悟。“大家工作辛苦,回到家应该发掘专业以外的兴趣。而且租客第一次见面就被要求‘出力’,会感到生硬和距离。”这次经历成为她转变工作思路的起点,让她认识到参与必须是自愿、舒适且有认同感的。
她不再急于求成,转而采用柔性接触。再次约见那位教授时,她不再提讲课,而是聊生活、聊需求。听说对方喜欢美食,她灵机一动,很快组建起“美食社群”,年轻人互相分享周边美食信息、快手菜攻略……既拉近了距离,又满足了需求。从兴趣点而非身份标签切入,一扇紧闭的门被温柔地敲开了。
摸清上千名年轻人的真实需求,是践行“全域覆盖”的另一难题。线上问卷和入户走访效果不佳,顾颖婧和团队想出将“议题征集会”融入每场活动。“让大家专门开会不一定来,但如果是感兴趣的活动,提前20分钟到场聊一聊,大家很愿意开口。”在插花、魔术等活动开始前,她和同事引导大家聊聊生活中的不便。正是这一个个20分钟,让许多真问题浮出水面:电瓶车下地库坡道太陡、阳台无纱窗、缺乏公共晾晒区……她们整理出40项“高频需求清单”,联动各方逐一解决,目前已成功完成32项。
在解决急难愁盼后,顾颖婧想得更远。“既然是人才公寓,我们能否为他们提供成长赋能,实现真正的‘全龄服务’?”这一思考催生了“向上教室”品牌。青年夜校引入舞蹈、搏击等课程,一座难求;“心之桥”心理咨询根据年轻人注重隐私的特点,从团体活动转为“一对一”服务。资源从哪来?她积极“链接”共建单位,将社会优质资源对接到青年身边。
最让顾颖婧欣慰的是,“全程参与”理念开花结果——住户从“旁观者”变为“社区合伙人”。羽毛球爱好者V姐从首次参加活动到成为社群主理人,今年筹备社区运动节时,她利用午休与顾颖婧通话一个多小时,亲力亲为赛制、场地和奖品安排。“他们把活动完全当作自己的事来办。”顾颖婧自豪地说。这种从“居住者”到“治理者”的转变,正是社区活力的最佳证明。
国庆假期,年轻社区的活动也提上了日程。“逐梦巴士”会在假期末增开班次,服务返程高峰;顾颖婧和同事轮流值班,巡查安全、走访留沪青年;“心之桥”线上预约持续开放……一系列安排延续着“三全”模式的服务理念。
回顾这一年多,从最初的“心里没底”到如今的从容笃定,顾颖婧探索出的不仅是一套可行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与青年群体同频共振的工作理念。明年,人才公寓东区即将投入使用,迎来1500名城市建设者。新的挑战已在眼前,但顾颖婧脚步不停。她说,让每一个梦想栖息于此的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就是她所有工作的意义。
编辑:程 前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