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普陀 > 文章详情

三十年两代援摩路,普陀的他们为生命接力

转自:上海普陀 2025-10-07 18:29:12

从拉希迪亚到本格里,一位是年过半百,曾经两度援摩的“铿锵玫瑰”,一位是正奋战在手术一线的“80后”护师,两代普陀医者用仁心仁术书写着跨越时空的大爱传奇。

王丽丽(右一)与医疗队合影

杨继红(右一)与医疗队合影

1994年11月,当普陀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医生杨继红第一次踏上摩洛哥土地时,她不会想到,这片撒哈拉边缘的陌生国度会成为她半生牵挂的第二故乡。那一年,她刚30岁出头,从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出发,前往摩洛哥中东部城市拉希迪亚。

2023年10月,同样从普陀区中心医院出发的手术室护师王丽丽,带着新一代中国医疗队的使命,接过了这场持续了三十年的接力棒。两代医生,一家医院,共同书写着上海援摩医疗事业中属于普陀的动人篇章。

沙漠边缘的“铿锵玫瑰”

“图个啥?因为我知道,那里的人们是真的很需要我们的帮助。”杨继红这样回答那些问她为何两次选择援摩的人。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杨继红,部队军医生涯淬炼了她“使命必达”的担当。1994年11月,她主动请缨援摩,来到了紧邻撒哈拉沙漠的拉希迪亚。“那里常年干燥酷热,医疗条件简陋。”杨继红回忆道。值班第一天,她就遇到了一位横位不全子宫破裂的患者,“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病例在国内都非常罕见。”为尽快适应工作,她主动学语言,常和当地医护打成一片,多与患者交流,很快就掌握了工作常用的法语、阿拉伯语。

杨继红(左)与队友为患者手术

2011年,已年过半百的杨继红第二次援摩,来到了本格里。本格里的夏季,气温达40-50℃。杨继红顶着高温,每天奔波在驻地与医院之间。“有时一天就有20多名孕妇分娩,还有好几台手术,手术仅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连续5天24小时值班成为她的工作常态,她的体重骤降10多斤。

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最让她铭记的是那些生死救援的瞬间。一天凌晨,队里外科医生秦华辉晨跑时被当地一位小姑娘拦住,说她妈妈在家分娩大出血。杨继红拎着急救包一路小跑到了产妇家。

“我抵达现场时,一名女婴已娩出,产妇则躺在地上,面色苍白、不断呻吟,周身满是鲜血,且胎盘仍滞留未排出。”她立即戴手套消毒处理,徒手剥离胎盘,注射缩宫素,补液,直到血止住。因为处理及时,母婴得救了。

援摩期间,杨继红和团队队员们挽救了无数摩洛哥母婴的生命。

新时代的援摩接力

三十年来,经过一代代医疗队员的接续奋斗,接力棒已传递到像王丽丽这样年轻一代的手中,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继续书写着普陀医者的担当。2023年10月,王丽丽踏上了摩洛哥的土地。

王丽丽(右一)与队友为患者手术

王丽丽所在的本格里分队经常接到紧急救治任务。有一次,一名当地居民遭遇车祸,右肘部严重撕裂伤伴活动性出血。她与队友们迅速开放绿色通道,为患者进行清创缝合,取出了多块碎玻璃。经过精心处理,患者最终康复良好。

与杨继红时代相比,如今的援摩工作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从单纯的人力输出,走向深度融合的“鱼渔相授”;从中方医生的“治病救人”,扩展到中摩医院间“交流合作”。

王丽丽和同事们不仅治病救人,更注重培养当地医疗力量。他们规范手术器械包的配置,完善纱布清点和无菌操作等规章制度,让每一个环节都更加严谨规范。

普陀医者的援摩情怀

普陀区中心医院与援摩医疗事业的渊源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以中心医院为代表组建的普陀区医疗队,是上海援摩的重要力量,先后向摩洛哥拉希迪亚、萨菲、本格里等医疗点派遣大批医护人员,不仅带去精湛医术,更缔结了中摩人民跨越国界的深厚友谊。

两次援摩相隔十八载,杨继红深有感触地说:“不同的是医疗设备的更新、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祖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不变的是‘医者仁心’的坚守。”她也因二十年间两度援摩且工作突出,荣获了“中国援助摩洛哥优秀医疗队长”荣誉称号。

时光流转,情谊永存。当杨继红重返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时,当年她接生的娃娃已变成了大姑娘,当年的年轻医生已是四个孩子的爸爸。“他们还记得我,就像我未曾忘记他们一样。”杨继红说。

如今,王丽丽和她的同事们继续着这份使命。在摩洛哥的日日夜夜里,他们用专业和爱心续写中摩友谊新篇章。这场跨越三十年的生命接力,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