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夕,由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供货的青海省投3×660MW火电项目1号机组完成了顺利启动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即将投入商业运营。在这一国家重大能源项目中,有一名特殊的参与者——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2024级研究生倪凯杰,他作为上海锅炉厂的驻企培养代表,跟随企业导师全程参与项目调试工作。
研二就能亲身参与国家重大能源项目,得益于上海电机学院推行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首批卓工班研究生全部“住企”
2023年10月,上海电机学院正式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启了新一轮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学校以“五定”培养框架(定领域、定企业、定规模、定项目、定标准)为核心,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校企协同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2024年9月,机械学院联合企业共同完成首批30名卓工班研究生的选拔工作。2025年7月,这批学生全部入驻合作企业,上海电机学院“住企培养”模式全面实施落地。
校方表示,此举旨在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高端制造人才的急迫需求。合作企业均属行业内龙头企业或技术领先企业,具备真实的技术研发需求、足够的研发投入和带教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前沿技术实践环境。学校根据合作领域的需求、企业的承载能力和企业导师资源,科学确定每一届联合培养的招生规模。学生的研究课题直接来源于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或产品预研项目,实现“真问题、真研究、真成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评价、学位论文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并重。
在“校企双导师”制度的推动下,卓工班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就多次深入企业进行交流与参观,并从首次见面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起,逐步推进落实“企业出题、学校解题”机制,将实际工程难题转化为学术研究方向,逐步锁定研究课题。同时,企业导师走进校园、开展讲座与课程教学,把工程实战案例融入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提前适应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过渡。
自今年 7 月起,机械学院卓工班的研究生们陆续从学校“住”进企业,包括上海电气集团所属的上海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风电集团等大型装备制造国企,以及中科新松、诺诚电气等高新科技公司,开展为期一年的驻企学习。在企业导师指导规划下,他们制定实践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有学生感慨:“亲眼见到大型设备时远比自己根据图纸、模型分析时来得震撼!”也有学生表示: “生产一线的经历为我后续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真实案例和数据支撑,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实践基础。”
研究生在上海电机厂车间学习
该校机械学院2024级研究生杨申奥在马鞍山经纬支承公司的校企联合项目中,针对企业传统生产排产方式存在的依赖人工、响应不及时、瓶颈设备识别不足等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创新性地将自动化算法与车间“虚拟产线”数据相结合,开发出一套初步的自动排产系统。杨申奥决定以此作为研究方向,在校企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持续推动排产系统向智能化、可落地方向发展。
产教融合迈出关键一步
除了通过“住企”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机械学院还积极推进与联培企业的党建共建,聘请企业劳模、工匠、技能大师为校外思政导师,实现“技术+思想”双引领。企业导师不仅传授技艺,更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车间成为践行“工匠精神”的思政课堂。研究生党员倪凯杰在青海参与全国首个高比例、高海拔、高碱煤的煤电机组整套启动、热态调试、参数记录及异常排查工作,看到导师在高原空气稀薄与缺氧环境下依然精益求精,他深受感动,对“卓越工程师”的精神坐标有了更深的理解:“X轴是技术标准,Y轴是安全红线,Z轴就是工匠精神。”
企业导师入校讲座
随着首批卓工研究生全面进入企业,上海电机学院在“产教融合、住企联培”方面迈出关键一步。目前,校企已共建导师团队,围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开展项目制学习研究,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真实研发任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未来,上海电机学院将进一步扩大合作企业范围,通过定领域、定企业、定规模、定项目、定标准,与企业零距离开展人才定制化培养、零距离开展学位创新成果评价、零距离开展校企导学团队建设、零距离靠近产业实践基地住宿,不断深化全程项目式住企联合培养模式,提升培养支撑力和产业贡献力,持续推进“自强卓越、以产定研、产研共育、全球胜任”的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努力培养造就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