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以“人工智能驱动”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研究第五范式正显示出强大力量,人工智能正逐步嵌入科学研究的核心环节。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第五范式发展、助力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原理和技术路径,探讨教育科研中人工智能应用的学术规范与伦理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实验室联合举办以人工智能作为科研论文写作主体的“AI驱动教育研究论文写作”征文活动和研讨会。
1
活动主题
AI 驱动教育研究论文写作
2
活动时间
征文时间:2025年10月1日~11月30日。
研讨会时间:12月中旬,具体议程详见后续通知。
3
征文对象
人工智能和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各级各类科研人员及在读研究生、本科生。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人数不超过3人。
4
征文主题
本次征文及研讨会聚焦未来教育研究,重在探讨AI赋能的未来教育新生态,特别是AI赋能的未来学习、未来课堂、未来教师、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科研。
5
征文要求
活动旨在探讨AI时代科研范式转型路径,提交的论文应主要由AI系统创作,AI需在假设生成、研究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科研人员作为任务的发起者、工具的选择者、指令的设计者、质量的评价者及成果的整合者,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指导和监督。AI应被列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科研人员可被列为论文的共同作者或通讯作者。
活动将对人类指导AI研究与创作的结果与过程进行评价,因此,作者需提交“论文作品”和“过程说明”两份材料。
(1)论文作品:作者须遵守《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要求,在论文中对 AI 生成的所有部分进行标识(参见附件一)。论文需采用中文撰写,篇幅控制在10000字左右,论文格式请参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的投稿要求。
(2)过程说明:作者需提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说明表》(附件二),说明指导和监督AI进行研究与创作的过程。包括:使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名称及版本、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思路与步骤、生成内容在论文中的具体位置及占比、人工修正与补充说明,以及其他能说明人工智能应用情况的指令信息。
论文提交方式:参赛个人或团队登录以下网址或扫描二维码,在线填写参赛信息,提交论文作品、过程说明及相关材料。投稿流程详见附件三。
投稿系统二维码
6
评审程序
AI初审
人工智能论文评审系统将对所有投稿论文作品进行初步评估。评审将遵循《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对生成内容标识合规性进行审查。同时,从研究意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规范等方面对论文进行评价。
专家复审
专家委员会将对通过AI初审的论文作品及其过程说明进行复审,确定最终的获奖论文。专家委员会由教育学、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复审内容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内容与方法的合理性、AI生成内容的学术创新性、人工校验机制的完备性、技术应用的教育适切性等。
7
奖项设置
设“杰出论文”10篇,颁发荣誉证书,给予每篇1万元奖励,并以特刊形式刊发于会议的合作期刊。
设“优秀论文”若干篇,颁发荣誉证书和相应奖励,并将汇编至会议论文集,在研讨会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8
研讨会议题
完成论文评审后,活动主办方将邀请获奖作者及相关专家学者围绕“科学研究第五范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挑战”开展研讨。
9
专家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主任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
专家委员会成员
杨宗凯(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
姜育刚(复旦大学副校长、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院长)
董 彬(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中关村学院常务副院长)
徐迎庆(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未来实验室主任)
吴力波(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
王延峰(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工业创新研究院理事长)
吴 飞(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周爱民(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
张 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
邵怡蕾(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及产业研究院院长)
林龙年(华东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James Evans(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圣塔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Rupert Wegerif(剑桥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休斯学院数字教育未来倡议(DEFI)创始人及主任)
10
合作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英文)》
《开放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现代教育技术》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11
特别说明
所有投稿论文必须为原创作品,未在其他刊物或会议上发表。
论文作者须严格遵守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
主办方有权对获奖论文和入选论文进行宣传与推广。
12
联系方式
联系人:肖老师
工作邮箱:minxiao_edu@163.com
联系电话:19946222529(微信同号)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
2025年9月30日
附件一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docx
附件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说明表.docx
附件三论文投稿操作手册.docx
来源 | 教育学部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
编辑 | 王纤纤 王锐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