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沪上夜色如诗。10月5日晚,上海展览中心穹顶与皎洁圆月交相辉映,户外喷水池广场的灯光在水波中流转。
当著名指挥家许忠手中的指挥棒扬起,《布兰诗歌》的恢宏旋律响彻夜空,2400名观众在月光下凝神聆听,与13万线上观众共享艺术盛宴。这场大型户外交响合唱音乐会,不仅为即将开幕的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提前点燃热情,也让兼具艺术性和国际性的户外演出IP“城中交响 艺享南西”,持续为区域文旅商体展融合注入蓬勃活力。
经典地标化作天然舞台
观众感叹独一无二的“搭配”
“能在这么经典的地标建筑听音乐,太幸福了!”资深乐迷李女士早早到场等候,一边扇着小扇子,一边兴奋地说:“这种经典音乐和建筑的搭配,太独一无二了。”
作为上海的经典地标
上海展览中心恢宏的俄罗斯风格建筑群与跃动的喷泉水景,已经连续三年在金秋十月化身为立体沉浸式剧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负责人介绍,户外景观交响音乐会将城市风景化作天然舞台,成功打造出没有围墙的剧院。这里不仅是呈现世界级经典演出的文化地标,更是多维融合创新的试验场——通过文化、旅游、商业、展览的深度联动,让艺术的吟唱流淌进商圈街巷与数字云端。
连续三年赴约的杨先生,细数着过往的美好记忆,“2023年看艾森巴赫指挥,2024年听贝多芬九部交响曲全集,今年听《布兰诗歌》,以上海展览中心为背景听古典乐,再配上这么圆的月亮,每一次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
执棒本次音乐会的指挥家许忠深有感触,“在上海展览中心这么经典的地标建筑举办户外音乐会是非常有意义的。经过三年的培育,观众参与度越来越高,上海的观众和国内外游客都对这个演出产生很大兴趣。作为指挥家能够参与其中,我深感荣幸。”
城中交响 艺享南西
打造兼具国际视野与静安特质的艺术盛宴
这场演出的预约通道开启仅半小时便宣告售罄,可谓一票难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连续三年在此打造地标性演出,今年更是和南京西路功能区携手共同孵化打造户外演出IP“城中交响 艺享南西”。
“静安区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携手,依托上海展览中心的露天舞台,完全有条件打造‘上海版维也纳美泉宫’音乐会IP,汇聚全球经典演出,铸就城市文化新符号。”
在许忠看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需要这样的文化IP承载城市精神。未来还可以引入国际著名乐团、融入歌剧形式,让这张文化名片更加闪亮。
区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布兰诗歌》演出,不仅为全域艺术活动拉开序幕,更依托上海展览中心的地标辐射效应,高效联动南京西路、静安寺等周边核心商圈与高端酒店,以高品质艺术IP撬动文旅商体展全链条协同。今后,静安区将继续联合区内国有企业,携手上海国际艺术节,深度打造“城中交响 艺享南西”IP,持续培育发展IP系列活动,着力打造兼具国际视野与静安特质的艺术盛宴。
“在南京西路从‘CBD’中央商务区到‘CAZ’中央活动区的发展之路上,如何以街区内涵意向和外向风格,多维度、立体式地持续提升品牌吸引力,是我们打造这一IP的初衷。‘CAZ’的活力与灵魂,离不开文化内涵的支撑。”
南西功能区相关负责人坦言,通过城市交响乐这种高雅艺术形式,让文化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展现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的成果,塑造南京西路充满文化自豪与城市归属感的街区“定妆照”。
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与国际艺术节加强联动,作为固定的街区文化标志性共创,每年金秋,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户外音乐会,打响“城中交响 艺享南西”文化IP,进一步助力南京西路国际化水平提升和文化交融。
以全域艺术资源为载体
开辟多维度融合场景
畅享交响艺术大餐之余,成功预约线下观演的市民游客还收获了一份“小惊喜”——凭电子预约票根在周边商家吃饭、喝奶茶均可享受折扣。
来自江苏的陈女士满心欢喜,“本来是专门来听音乐会的,没想到凭票根吃饭、喝奶茶都能打折,太赞了!”
“票根+”的创新模式,让艺术不再局限于听觉盛宴,更成为一站式畅享美食购物、体验海派生活的“钥匙”。
这样的体验,正是静安区推动艺术融入生活的实践:以零门槛的户外演出为支点,借商圈快闪与数字传播拆解艺术壁垒,让国际级演出从殿堂走入市井;同时,以艺术流量重塑消费场景,凭“票根经济”串联静安商圈生态,使艺术真正成为激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的“城市心跳”。
记者:陈洁、张琦
图片:蔡晴、叶辰亮
编辑:陈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