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潘晓婷:推杆之间 热爱再出发丨跟着推介官游静安

转自:上海静安 2025-10-06 17:56:20

作为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静安区始终积极搭建高规格体育赛事平台,持续推动体育事业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近年来,静安成功承办上海国际体育潮流文化节、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马拉松、上海电竞大师赛、上海静安半程马拉松、上海桨板公开赛等诸多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2025年,结合静安区第三届运动会开展,静安进一步对接上海城市联赛,打造“静安精英挑战赛”区级品牌赛事,并常态化举办体育周周赛、社区健康运动会及“静安论剑”“静安论棋”“静安论道”等全民健身活动,全区年均开展各级各类赛事活动达300场以上,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展示舞台。

“我觉得上海的文化跟台球的文化非常契合,有很多台球赛事,而且对于台球的重视程度非常高。我来到上海之后,我会觉得特别舒服,静安区的生活也给了我更多的体验,还有这么多喜欢台球的人相聚在这里,机会也有很多。”

——“国际静安推介官”潘晓婷

这份对上海与静安的认可,恰与潘晓婷的身份特质高度契合。作为享誉业界的“九球天后”她对体育赛事的专业敏感度,让她精准感知到静安在体育事业上的深厚底蕴;而作为“国际静安推介官”她更以亲身经历感受到这片城区的独特吸引力。

她与静安的故事,正是从“契合”与“舒服”开始,既藏着对台球的热爱,也透着对这片城区的归属感,更彰显出静安在体育事业发展上的独特魅力与坚实基础。

|||

从辗转多地到扎根

藏着生活与热爱的双向奔赴

“2000年,我们举家从山东到北京、杭州,最后落地上海,是看准了上海的海纳百川,有很多台球赛事,对于台球的重视程度非常高,机会也很多,所以留在了上海。”潘晓婷回忆起定居选择时,眼神满是笃定。

真正让潘晓婷“定下心”的,则是静安的生活质感。

“我来到上海之后,觉得特别舒服,人特别清静不浮躁。静安区的生活给了我更多的体验,午后可以在张园打卡,也可以去苏州河散步,精致也接地气,还有这么多喜欢台球的人相聚在这里。”

她口中的静安,既有精致的生活场景,也不乏烟火气息,无论是张园的打卡时光,还是苏州河的散步时刻,都让她感受到了独有的舒适与自在,也让她确定“把对台球的热爱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

开球馆做教学

让台球魅力在城区土壤中生长

如今,潘晓婷在大宁地区开设的“静安Panda Q cue台球空间”,已是不少台球爱好者的聚集地。

“参与台球需要实地平台,这是我开球馆的原因”她坦言,球馆还藏着对父亲的心意:“这里为父亲提供了以球会友的平台,他会办上海市积分赛、排名赛,还有老年赛、青少年赛。”

如今,不同年龄层的人因台球在此相聚,切磋技艺、享受乐趣,台球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也让静安全民健身氛围更浓厚。

除线下球馆外,潘晓婷还在静安推进台球文化传播:“我在这里做台球教学视频,既传播知识,也传达热爱。”她希望降低台球学习门槛,“我正尝试把复杂的台球知识、技术化繁为简,让大家用一分钟接受我曾花三五年学到的东西。”

看着短视频平台粉丝破千万、教学视频关注度攀升,她愈发坚定在静安传播台球文化的决心。

|||

以推介官之名

向世界传递城区体育精神

“作为‘国际静安推介官’,是责任也是使命。我在这片热土取得很多成绩,有义务向世界宣传中国静安、中国文化,包括台球文化与体育精神,这个过程中收获大于付出。”谈及推介官身份,潘晓婷语气满是责任感。

公园里老人练太极、广场上阿姨跳健身操、球馆里年轻人战台球……静安的活力与温度背后,是城区对体育事业的系统规划与扎实投入。

一直以来,静安以构建“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为抓手,已形成由9个市民健身中心、684处社区健身点、10座市民健身房、7处健身驿站、26座多功能球场、42条健身步道、50处楼宇健身室、12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以及76所开放体育场地学校组成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

静安体育综合服务平台、“你点我送”服务、“共享市民球场”模式组成“互联网+体育”平台,按需配送体育服务;3097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59名设施巡维志愿者活跃在社区与楼宇,提供专业支持。

“留在静安,是因为这里既有我热爱的事业,也有我喜欢的生活。”潘晓婷的话,道出许多人选择静安的理由。

而静安,也在持续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体育成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展现城区活力的重要力量,让更多人在此找到热爱与归属感。

记者:曾文娟、贾芳(挂职)

视频:魏宇涵、鲍闻捷

编辑:陈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