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宝山区罗店镇新桥居委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她匆匆的脚步。她带着民情记录本,踏过雨后的积水,走进老人的家中;她拿着协调方案,穿梭在村居混居的复杂片区,在政府与群众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她就是宝山区人大代表、罗店镇新桥居委会主任吴鸣玉。
从2021年当选人大代表时的“既光荣又忐忑”,到四年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期盼,这位来自基层的区、镇两级人大代表在村居混居的治理难题中,勇担使命,让群众的呼声有回响、烦恼有人管、期盼有着落。
“吴代表,罗阳河路没路灯,晚上老人小孩走这条路提心吊胆!”2024年6月的一个午后,正在社区开展集中联系群众活动的吴鸣玉收到居民朱建的反映,她立刻在民情本上记下这个诉求,还请居民画了个简单的路线图。
当天下午,她就带着本子前往罗阳河路实地察看。夏日的阳光毒辣,她沿着没遮没挡的路走了两个来回,发现不仅路灯缺位,路面坑洼处还积着雨水,傍晚后确实视线极差。听说有人大代表在实地调研,附近南弄街的居民也围上来向她反映:“我们南弄街也存在同样问题,晚上出来倒垃圾都得打手电筒。”问题上报到镇建管中心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两片区域是典型的村居混居地带,管理权限存在交叉,导致路灯安装的权责划分和后续养护责任一直未能明确。
“群众的安全等不得,再复杂的权责问题也必须解决。”吴鸣玉打定主意,连续多次前往这两片区域,白天沿路走访听取周边村民意见,晚上实地察看亲身体验路况隐患,并联系镇建管中心的工作人员、罗溪村的村干部开起“路边协调会”。她在协调会上详细列举了居民反映的实际情况和安全隐患数据,并转达了群众的迫切诉求。经过现场协商议事,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镇建管中心负责路灯采购安装和后期专业养护,罗溪村承担电费和日常巡查。
路灯亮起的那天晚上,朱建特意给吴鸣玉代表发了张照片,暖黄色的灯光洒在路面上,几个孩子在灯下追逐打闹,老人们坐在路边聊天。“这灯不光照亮了路,更照亮了我们心里头!”朱建的话,成了对这份工作最实在的肯定。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底线。”吴鸣玉的民情记录本上,这句反复圈注的警句格外醒目。在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罗店镇基层实践站,有群众反映:“古镇竹巷街有地下作坊半夜加工熟食,飘出的气味刺鼻。”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吴鸣玉以走访商户的名义展开暗访。经过连续多日的细致排查,终于在一处隐蔽处发现了黑作坊,并探查到其产品的销售点。她记录下位置和现场情况,第一时间向镇人大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作了反馈,“这些无证作坊藏在居民楼里,加工产生的油污直接排入下水道,夏天蚊蝇滋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食品安全都造成了威胁。”她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还是非常气愤。
最终,竹巷街的一处熟食卤味作坊、一处盐水鹅加工作坊,这两个非法加工点都被成功取缔,执法人员还对经营者和房东进行了现场普法教育。“端掉不是终点,得防反弹。”她又提议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安排网格员每天巡查打卡,村、居委不定期走访探查,公布居民举报投诉渠道。半年后回访,竹巷街的居民高兴地说:“再也没闻到怪味了,买熟食也敢放心买了。”
“吴代表,您快来看看吧,这树快把我家压垮了!”2025年2月初,寒风还没退去,村民王林根就到新桥居委的人大代表联系点找到吴鸣玉。原来,他家私房旁的罗升路337弄小区里,一棵十几年的桂花树长到了四层楼高,庞大的树冠越过弄堂,不仅挡住了家里的阳光,鸟儿聚集留下的粪便还让晾晒衣被成了难题。
吴鸣玉跟着王林根到现场一看,问题比想象中更复杂。树是小区其他住户所栽,对方担心修剪伤树,“这树就像我家老朋友,修剪坏了怎么办?”吴鸣玉和居委同志多次上门推心置腹交流,详细解释树木过高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又邀请树主人一同到现场查看,让其亲身体验树木对邻居生活造成的影响,被她真诚打动的树主人终于表示同意修剪:“只要保证树木健康,就按您说的办吧。”
树主人的顾虑刚刚解决,新的难点接踵而至。树木修剪需要高空作业车等专业设备,但物业公司因“非小区公共绿化树木”不太愿意参与。吴鸣玉没有气馁,主动联系到物业公司负责人,带着他实地看现场、查法规,耐心沟通物业在社区管理中的责任。前后数次协调,物业公司同意启动程序邀请专业园林公司进行修剪。2月26日,随着专业设备的轰鸣声,困扰居民许久的桂花树得到规范修剪,安全隐患、采光和卫生问题一并消除,王林根特意打来电话致谢。
从点亮街巷的路灯到守护舌尖的安全,从化解邻里纠纷到解决民生难题,吴鸣玉的履职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处处彰显着“枝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却时时践行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履职初心。
四年间,她积极参与各类代表履职培训,像海绵吸水般吸收履职知识。从《代表法》的条文细则到乡村振兴的政策解读,从基层治理的创新经验到群众工作的沟通技巧,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要点。“法律是调解纠纷的‘定盘星’,政策是反映诉求的‘指南针’,不学透怎么敢跟群众作出承诺?”她笑着说道。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转化为履职的能力。调解邻里宅基地纠纷时,她引用《土地管理法》的相关条款,让僵持的双方心服口服;反映老旧小区改造诉求时,她结合区里的民生工程规划,提出的建议被纳入年度实施计划。
除了理论学习,她更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四年里,她累计参加50余次人大组织的视察、调研和联系社区等活动,大到政策落实,小到垃圾清运,都一一记在民情本上。这位扎根社区的区、镇人大代表,正用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诠释着人大代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马萧
编辑:孙宇瑶(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