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味道”遇上“新风尚” 沪语传承“文明范儿” 现场像是一场开放式游园会,吸引了百余位居民参与,其中不乏众多年轻面孔。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为这一传统节日注入活力。激昂热烈的非洲鼓点与悠扬婉转的二胡名曲《赛马》轮番奏响,东西方音乐的奇妙碰撞,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整场活动的跨界基调。 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与糖画的甜香,剪纸、面塑等非遗手作摊位前人头攒动,而另一边,旧物改造、垃圾分类等互动游戏区域也排起了长队,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理念在这里实现了无缝衔接。 “‘宠物便便要清理’——打一社区文明行为。”在“沪语灯谜会”区域,工作人员用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念出谜面,引得众人纷纷开动脑筋。一位老爷爷带着小孙子猜了半天,最终答对谜底,领到一根印有“文明养宠”字样的牵引绳,爷孙俩笑得合不拢嘴。 如何让文明宣传不再是生硬的说教?延吉新村街道动足了脑筋。他们将“新七不规范”“楼道不堆物”等社区治理的重点内容,巧妙融入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方言灯谜和“对对碰”游戏中。居民们在欢声笑语中重温了沪语的魅力,更将文明理念潜移默化地记在心里。 这股“新风尚”也吹到了美食区。民间艺人的糖画摊前,“中秋快乐”字样的作品最受欢迎,而旁边的糖葫芦串,则别出心裁地搭配了“文明过节,共享团圆”的公益宣传贴,成为热门拍照道具。“没想到一串糖葫芦也能这么‘潮’!”一位居民笑着说。 在非遗手作区,居民亲手制作的香囊锦缎上绣的不再是传统龙凤,而是“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样;DIY的冰皮月饼,模具上刻着“睦邻”“和美”,大家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馨与和睦。传统佳节的“老味道”,就这样被赋予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文明范儿”。 “青春派”激活“旧时光” 志愿服务守护“传统节” “这个旧罐子扔了可惜,我打算画上图案当笔筒用。”在“造旧·罐罐新生”工坊,一位在附近上班的年轻女士正在用旧布条编制手机绳,让旧物焕发新生。这种既环保又时尚的过节方式,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参与。他们认为,亲手为旧物赋予第二次生命,比购买昂贵的礼物更有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随处可见一群身穿志愿马甲的年轻身影,他们是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有的引导居民参与游戏,有的在耐心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有的则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帮助,成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前觉得中秋就是回家吃顿饭,但参与志愿服务后,才发现传统节日可以这么有趣、有内涵。”来自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说:“能用自己的行动,帮助社区里的爷爷奶奶们更好地体验节日,能同时传播环保和文明的理念,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年轻人过节最有意义的方式。” 正是这股“青春力量”,激活了属于旧时光的温暖记忆,也为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守护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沪语传承到旧物新生,从邻里互动到志愿服务,这场活动不仅是节日的庆祝,更是一次深刻的文明实践。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拥,当青春力量与社区治理同频,我们的城市也将因此变得更加温暖、和谐与美好。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视频 | 梅恺 编辑 | 查艺宁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