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赋能基层社区治理的新路径要不断探索,哪条最适宜?5年间,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新华路街道既注重模式创新又付诸基层实践,依托“精准嵌入+全域覆盖”的法治场景,运用好融合实施分类普法、深耕厚植治理拓新等抓手,有效激发了社区治理内生动力。
聚焦青少年群体,凝聚共治合力,提升法治资源调配的灵活度很关键。在开展研学融合一体的“新华小小法学家”普法项目中,新华路街道主动“走出去”对接需求,紧密链接具有“尚法” 特色的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将社区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与学校特色法治课程相整合,积极探索创新青少年普法教育模式,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得益于司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的积极联动和优势互补,在搭建起多维度青少年普法宣传网络后,“新华小小法学家”项目通过采用“认知-实践-创新”的工作模式,让青少年在实际场景中学习法律知识。
法槌敲响,模拟法庭开庭。从庭前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到宣判,每个环节都力求真实还原,通过参与模拟法庭,青少年不仅熟悉了庭审流程和法律程序,更深刻理解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锻炼了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学以致用才是检验成效的最佳方式。经过“沉浸式”参观学习、模拟法庭实战演练等,青少年增进真本领,在运用时更是得心应手。走进上生·新所党群服务站开展法律援助宣讲活动,学生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将晦涩的法律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引用实际案例,向社区居民讲解法律援助的常识。与此同时,新华路街道还组建了“新声音儿童议事会”,邀请青少年参加第二轮“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行动研讨会”,在参与活动中培养爱家爱社区的情怀,共商、共绘、共评社区治理新图景。
“八五”普法期间,新华路街道通过抓住关键、覆盖普遍、突出重点的“三维工作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法治教育新格局,并通过开展法律讲座、互动咨询、文化展演等多元化普法活动,持续培育基层法治文化。
建立居民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开设“周三法律门诊”、在街道图书馆、陈家巷等居民区活动室设立法律图书角、打造华政附中和华山花苑两个普法阵地,拓展“定西路美食街平安自治联盟”、举办“三十日我等你”组团服务进楼宇活动……5年间,新华路街道精耕细作,因地制宜地逐步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以动态赋能法治观察工作推动法治建设能级持续提升。
五年探索、五年积累,“八五”普法期间,新华路街道深入挖掘法治资源,围绕美好愿景持续创新,有力加强基层法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